8月17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这幅“中国肥胖地图”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除了因肥胖人群占比较高,让人感到肥胖干预面临严峻形势之外,还有人感叹,减肥实在太困难,而“中国肥胖地图”让一些失败减肥者再次燃起希望,让他们产生以此来指导减肥的想法。
如果说,减肥是一场针对个人毅力和生活方式的“战争”,那么,“中国肥胖地图”则能起到知己知彼的作用,从而增加这场“战争”的胜算。尤其是,肥胖与个人生活方式、患相关慢性病的情况等有很大关系。因此,该研究在这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个人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做好相关慢性病的早期预防。
但也要看到,“中国肥胖地图”对个人减肥的指导作用很有限。因为“中国肥胖地图”是抽象和宏观分析,个人减肥则是具体和微观行为,两者隔着鸿沟,直接作用难以发挥。比如肥胖率很低的地区也会有很多“胖子”;超重患病率年龄峰值也是取平均数,但个人是否因超重患病,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假如有人将这些数据当作减肥的具体指导,认为当地肥胖率不高或自己尚未进入超重患病率峰值年龄,就可就放松体重管理,就会因错误解读数据而误入减肥歧途。
另一方面,社会在超重和肥胖干预方面进行宏观布局时,“中国肥胖地图”的参考作用的确不容低估。无论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还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超重和肥胖干预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落实这些工作,需要在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饮食干预等方面进行布局,不同区域和年龄段的肥胖率等数据,就成为进行布局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如肥胖率高的地区应该相对加大投入力度等。
从中观层面看,“中国肥胖地图”对社会也很有帮助。一个地区需要开设多少减肥门诊,是否有必要将减肥药物纳入医保目录,重点针对哪些慢性病进行早期预防利于降低肥胖率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类似研究报告当中找到参考答案。
用“中国肥胖地图”指导减肥可行,但对个人的直接指导作用不强,并且反而要防范错误解读。相比之下,社会在推动肥胖干预行动时,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经由社会推动,肥胖干预措施得以细化,对个人的指导才会相应加强。从总体来看,类似研究报告只要确保数据质量很高,并且能够得到正确解读和合理利用,对于降低社会整个肥胖率和减少肥胖相关疾病,都大有好处。
文/秋实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