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畅通职业教育“立交桥”支持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9 21:30

在前期走访调研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总结出了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几个困境: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狭窄,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职业教育也未能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仍有多种因素阻滞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她建议,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鼓励头部职业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或本科专业。同时,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

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狭窄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偏见

关于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罗卫红在走访调研后进行了总结。“首先是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狭窄,家长、学生‘常担心’。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在近两万份样本中,升学比例约为65%,但其中升入本科院校的仅占6.5%。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生几乎不可能通过普通高考进行升学,只有少部分学生依靠职业高考进行升学,且在职业大学阶段和普通高校学生竞争研究生入学资格也是机会渺茫,职业教育办学的‘天花板’仍没有真正打破。”

其次,职业教育仍被“矮化”“窄化”,家长、学生“不认可”。罗卫红发现,社会普遍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人财物都向普通教育倾斜,如招生制度不够全面,职业院校学生录取批次基本排在最后,“职普分流”变成“职普分层”;地方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普通教育,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办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普通教育。此外,社会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是“终结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甚至是“淘汰教育”,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过程中“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未发生根本性扭转。

此外,职业教育未能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也让家长、学生“直犯愁”。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滞,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很多,但学校先进设备闲置与企业求而不得并存、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现象仍然突出,产教“合而不融”、校企“作而不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类型结构、学生质量、技术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供需契合不够。数据显示,在我国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总人数的5%,大大低于德日两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

鼓励头部职业院校试办本科专业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如何畅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真正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罗卫红认为,首先要从人才培养环节做起,持续拓宽升学通道,让职业教育更“有奔头”。“比如,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鼓励头部职业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或本科专业,稳步推进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院校,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如何让职业教育更“有盼头”?罗卫红呼吁,需要凝聚共识加大投入,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按规定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坚持“一盘棋”思路,合理规划布局职业教育资源,强化经费、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建设职业院校,促进产业发展。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工匠日”等活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纠正用人中的“唯名校”“唯学历”导向,选树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等先进典型,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环境,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

要让职业教育更“有学头”,还要精准对接人才供需。“为此,要做好产业需求侧管理,相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行业人才需求规划,提出职业教育的招生方向、数量和技能要求,指导职业院校开展专业设置。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各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搭建‘校-企’平台,将优质企业的招工需求通过平台发布等,为优质企业输送年轻血液,为培养蓝领人才打下基础。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支持政策,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原则,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税收优惠或相关补助,及时评估和修正相关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发挥作用。推动各地落实落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操作流程,明确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剩余部分的绩效考核分配安排,充分调动院校积极性。”罗卫红说。

“职业院校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吸引更多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在院校内,应鼓励及倡导职业院校的学生回归技术类岗位,为匠心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提供青年力量。”罗卫红呼吁,要让职业教育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实现真正的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马晓晴
校对/李建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