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啥北方人过小年是二十三,南方人过小年是二十四?
科普中国 2023-01-16 10:00

说到“小年”,不免就想到了一位作家。1899年2月3日,北京是极冷的天气,作家舒庆春出生在了小羊圈胡同。“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老舍先生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说,自己的小名叫做“小年儿”,正是因为这天是阴历的腊月二十三。

过年之前总要过个小年。为什么呢,意义有好几层,第一层就是放假。这当然说的不是现在。老舍时期的“春节假”从哪天放到哪天呢?宽泛的说是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实操层面主要是小年到初五,尤其是对商业、服务业、小手工业和家庭妇女来说。

看完上面的两段,肯定已经有不少南方的朋友跳起来了!小年怎么是腊月二十三呢,明明是二十四啊!哎,甜咸之争又要来了。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咋还差了一天?有时差是咋地?

当然不是,这就得说到小年的第二层意义:干嘛非有个小年呢?难道“年”家里还有个“年奶奶”,两口子生下了个大胖小子?

小年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标准的说法是“祭灶”——给灶王爷行贿,用蜜糖供奉灶王爷,用清水料豆供奉他的坐骑,让他们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别提自己家干的坏事,一嘴甜言蜜语,上天好给全家来年的吉运。

这个习俗可以追述到很早的时候。在《礼记·月令》里就提到了祭灶习俗,不过,那时候祭灶主要是在夏天。后来,因为一个传说故事,才改到了冬天的腊月。

据说,汉朝有个人叫阴子方,某天看到一个长发黄衣女子从灶台里爬了出来,赶忙上前道:“这就是史火龙帮主的女儿吧?”。呃……错了,应该是赶忙上前道,您就是灶神吧!说着就宰杀黄羊祭祀。灶神很高兴,说你这个人不错,从今以后,你家天天都是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然后就消失了。果然,阴子方陡然而富,子孙也都有出息,最著名的后代就是刘秀嘴里的“天下第一美女”皇后阴丽华。

这可不是我编的,这是《后汉书》上写的。不过呢,正史拍皇上家马屁附会故事也不新鲜。其实早在春秋,《论语》里就有灶王爷的事,叫“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奥是指西南角,是家神的位置。这句的意思是,与其献媚地位高但没实权的家神,不如去讨好实权派的灶神,县官不如现管。看,圣人老人家办事明白着呢。

扯远了。祭灶习俗源远流长,正日子其实一直是腊月二十四。比如范成大在诗里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可见,虽然老舍先生叫小年儿,不过小年儿的正根儿是南方的过法。

到了清代,皇家在腊月二十三祭天,一想日子挺近,办两回呢不符合咱们勤俭节约的精神,皇上也累啊,干脆委屈点灶王爷,一勺烩得了。自康乾时起,民间的祭灶也逐渐提早一日,不过南方人民反正也不用陪着皇上搞仪式感,山高路远,天子勿扰,直到今天还没改。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香过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大概是得浇到鸡有反应为止,这鸡招谁惹谁了……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灶王爷的神龛——一般家庭就是一幅画像给烧了,换上新的再贴上,新的旧的当然别无二致,不过就是个仪式感,新桃换旧符嘛,侯宝林先生讲话:就这么个玩意,八毛!

从祭灶开始,民间的春节休假开始,买卖停业,员工都回家过年。直到初五,是最后一天默认大假。北方管初五叫“破五”,要包饺子,捏住小人嘴。过去这一天也叫“忌针节”,全天不许动针,不许用生米作炊,妇女不许出门访客,否则家里要倒霉。

今天看来,这很明显是全社会为家庭妇女人为规定的一天“年假”,怕有的家庭拒不执行,便以“吉利”作为“要挟”。日久天长,形成习俗,就没人敢不遵守了。不得不说,这是咱们老祖宗在农业社会发明的优秀“潜规则”。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旗三民四船五”,说的是祭灶的时间。意思是,隶属于八旗的旗人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一般汉族腊月二十四祭灶,船上的船工腊月二十五祭灶。其中的“旗三民四”,有时也有说成“官三民四”。

总之,民俗这个事儿,大抵是老百姓自家过日子的仪式,有时正经一些,有时玩儿闹一些,现在时移世易,万象更新,诸位按着自己的喜好,搞出新民俗、新仪式来,当然也是未尝不可的呢。

作者|老信

审核|王弘治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