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刊文评“最勤劳”外卖员走红:是对奋斗的共鸣
农民日报 2022-11-12 07:39

近日,山西定襄县一名新冠阳性密接人员的流调报告引发关注。报告完整呈现了外卖员张军在11月2日当天的行动轨迹:从6时20分离开家到22时53分送完最后一单,他总共跑了65单,其间只花费10分钟吃了一顿饭。题为“一位阳性密接外卖员的一天”的话题很快登上热搜,并在社交网络刷了屏,张军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流调中最勤劳的外卖员”。

张军的意外“走红”,既是因为他这份“特殊”的活动轨迹,也是因为其从一个侧面真实映照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虽然也有部分声音质疑其频繁流动为流调工作造成一定困扰,但更多的声音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密接者)不是你的错,你做好你自己就行”“致敬努力生活的人”。这份理解和支持背后是社会公众对“生活不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的共情式体悟。很多人在张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为生活而努力打拼的样子,令人心疼,同时也格外暖人,激励着每一位热爱生活、奋力前行的人。

疫情下,一份简单的流调报告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戳中社会神经,通过流调对象行动轨迹的呈现,成为观察国人生活状态的一扇窗口。犹记得今年年初,一位到北京寻找走失儿子的河南父亲,同样因一份流调报告引发关注,并被称为“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如果说,那时社会对他的关注多是一种对普通劳动者艰辛生存状态的关切,那么,此时大家对张军的关注则是对一个普通人努力生活、勤劳工作的共鸣。在后续采访中,今年34岁的张军表示,他如此努力,无外乎是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多赚一点儿奶粉钱,同时也让日渐年迈的父母省点儿力、享享福。这种人近中年自觉担负起家庭重任的责任和担当,令人感佩,其所激发的顽强斗志和生命韧性,值得称赞。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肯定和赞扬的是人们面对困难顽强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困难本身。疫情以来,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秩序受到冲击,人们生产生活也遭遇诸多不便,不少人面临收入锐减甚至失业的艰难,很多疫情前看似平常,却具有某种“确定性”的生活状态变得弥足珍贵。比如,有工作可忙,有事可干,能够换取稳定的收入以覆盖生活的开销。这种“确定性”的生活状态,正是当前很多一线劳动者所迫切需要、无比珍视的。很多时候,他们不缺勤劳拼搏的斗志,缺的是一份能够提供最大“确定性”的工作、一个将汗水最大限度转化为果实的机会。“最勤劳”外卖员的走红,恰好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心态:只要有依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哪怕辛苦,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以张军为代表的劳动者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生活姿态,既是疫情之下普通民众倍加珍惜机遇、努力生活的社会心理的反射,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写照,是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农民“过日子”生活哲学的生动诠释。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不过是为了好好过日子、过上好日子以及让孩子们也能过上好日子。正是这种朴素的愿望孕育了无穷的生活斗志和前进动力,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熔铸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气质和精神底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有了这种精神、这种力量的支撑,我们也必然能够战胜眼前以及未来可能到来的一切艰难险阻,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特别强调:“要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看病就医等基本民生服务,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这为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期待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们能早日回归“确定性”满满的正常生活,今后的流调报告中也能少一些“最辛苦”“最勤劳”,多一些“更舒适”“更从容”。(孟德才)

编辑/张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