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十年首都财政不断迈上新台阶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 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八成以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6 16:17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成就非凡。北京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和财政管理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底气。从2012年的3314.9亿元到2021年的5932.3亿元,收入累计49258.3亿元,年均增长7%。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并持续优化,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87.1%,排名全国第一。

财政实力在严峻挑战中发展  北京财政收入十年来年均增长7%

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为财政收入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经济下行、突发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也为财政收支平衡带来空前压力。动力与压力并存,信心与决心同在,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向改革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收入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从2012年的3314.9亿元到2021年的5932.3亿元,收入累计49258.3亿元,年均增长7%。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并持续优化,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87.1%,排名全国第一。

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从2012年的3685.3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7205.1亿元,财政支出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把这些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财政部门能“省”钱,会“花”钱。

“省”在政府过紧日子、节用裕民上,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三公”经费只减不增,2017年到2021年,下降幅度达57%。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为首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花”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优化支出结构,理顺优先顺序,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支持保障“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两区”“三平台”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全力确保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顺利举办。

财政调控“致广大而尽精微” 政策“工具箱”推陈出新日臻稳健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十年,财政调控在战略上“致广大”,在战术上“尽精微”,财政政策资金带动效应加速显现,服务首都建设彰显“新作为”。

以精准之策应对非常之难,在落实中央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顶格减征小规模纳税人的“六税两费”。大力清理涉企收费,实现地方权限内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清零”。近五年,累计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费负担超5000亿元,增强企业生产经营后劲,激发市场主体更大活力。税费减下去、降下来,企业效益升上去、提上来,真正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

“加”“减”并举,为创新除障。善做“加法”,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这十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共计投入3372.4亿元,年均增长9.4%,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统筹资金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将本市高精尖资金安排规模增加至20亿元,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善做“减法”,基于对科研规律的深刻认识,“减”去不必要的条条框框。深化科技经费“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包干制”,扩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精简预算科目等措施,建立健全更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提升创新主体活跃度,创新生态持续改善。

政府债券资金为保重点“添秤”,自地方政府自主发行政府债券以来,累计发行新增政府债券超6000亿元,有力保障了非首都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和全市重点工作。同时,本市政府债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债务风险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四两拨千“金”促发展,2016年初设立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下设27支子基金,累计投资6030个项目,财政出资引导放大倍数达4.9倍。PPP模式为政府借力“引资”“引智”,2021年PPP项目签约落地率达93%,居全国第一。

政府采购助力中小企业“向上生长”,在政府采购整体份额中,将预留中小企业采购份额提高至40%,高于国家要求10个百分点。在财政部开展的政府采购透明度评估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

“民心所向,忧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近年来,财政部门统筹各项资源,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体现民生财政之本,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八成以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年间,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24.3亿元增长到1054.2亿元,通过加大补贴力度、缓缴社保费等多项举措,持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全市常住就业人口由2012年末的1115.3万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1158.0万人。

十年间,财政教育支出从628.7亿元增长到1147.8亿元,“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愿景加速实现。2021年,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接近9成,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99%以上。

十年间,财政卫生健康支出从256.1亿元增长到632.7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17万个,床位数超13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达到5.64人和5.59张,分别是2012年的1.4倍和1.2倍。

十年间,交通运输投入从243.8亿元增长到362.7亿元。2021年末轨道交通总里程783公里,比2012年末增长77.1%,交通出行更加绿色便捷。

十年间,财政住房保障投入从44.8亿元增长到152.6亿元。全市持续推出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021年低保、低收入、重残、大病4类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保障率达100%。

全市财政累计投入4300多亿元,环保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全市污水处理率从83%提高到95.8%。2021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93.4亿元,助力新疆、西藏、青海、河北、内蒙古、湖北、河南等7省90个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财税改革重大部署纵深推进 为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基垒台

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三大核心改革任务逐一破冰试水,预算绩效管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先进改革经验次第花开,财政改革的“北京名片”越擦越亮。

加大“四本预算”有效统筹衔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以项目轻重缓急和成熟度为依据安排预算。推动大额专项资金管理从“钱等事”向“事钱同步”转变。着力建设“透明财政”,预决算公开连续多年被清华大学评定为全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榜首。

2021年基本建成全市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预算管理“五统一”,提升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加强预算约束。2017年至2020年,预算管理工作连续四年在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真抓实干”考核中获得通报表扬。财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政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实施以个人所得税调整为核心的市区收入划分改革,同步调整城市建设维护税等税种的市区分享比例。市区共享税由6个扩大到10个,有效增加各区可统筹财力。

“营改增”全面扩围,深化资源税、水资源税、环境保护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改革,有效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纳税负担。积极贯彻落实《耕地占用税法》《环境保护税法》,明确北京市耕地占用税适用税额和环保税税额标准,提高征收的严肃性。同时,积极配合中央财税部门开展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等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工作,加强政策跟踪,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税收立法进程。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在北京市已实现市级部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创性实施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2018年,在全国率先“破题”,选择学前教育、养老机构运营2个公共服务领域作为试点。2019年,明确改革“路径”,试点范围扩大到公立医院补助、供暖补贴、商业流通等领域,形成了89项定额标准。2020年,形成管理“模式”,推进改革向公用事业、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全面拓展延伸,涉及的资金占年度支出规模达到六成。截至2021年底,累计形成122项支出成本定额标准,全部用于指导年度部门预算编制。2019年-2021年,北京市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成本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更好地树立了成本控制理念,实现节支超过250亿元。本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财政部对地方考核中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省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张月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