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冷门”的天文学专业却备受关注。过去,天文学一直被视作理想主义者的选择,抬头望向月亮的代价似乎就是失去地上的六便士。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基础学科加大投入和更多天文空间项目建成,国内天文学人才需求进一步上升。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鹏飞曾撰文称,从1999年至2020年,国内平均每年增加一所高校成立天文系,全国天文学专业本科招生数从1994年的28人增长到了2018年的208人。2018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原有5个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天文学等12个学科,让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天文学更加受到了重视。
从高校举办天文学专业,开展天文学教育的办学趋势看,国内天文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各个高校陆续建立天文学专业。有鉴于此,不少观察者指出,天文学这一高考报考中的传统冷门专业将迎来走热的机会。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2020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3年来已经招收1.8万余人,其中就包括招生培养天文学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包括天文人才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我们乐见天文学专业的走热,也因此,更有必要重申尊重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在开设天文学专业时,有必要对现有的天文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从现实看,按照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天文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天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就业对口率”并不高,仅有约50%。据统计,天文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深造,有的高校高达七成,但深造的专业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天文学。虽然基础学科专业的本科教育本来就不以就业为导向,而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学科能力与素质,但毋庸置疑,毕业生的“对口率”不高的去向分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更多学校建立天文学专业,这一问题值得重视。开设天文学专业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以及成为基础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志向。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要重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社团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兴趣培养。尤其在高中教育阶段,应通过包括开设选修课在内的各种途径,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发展前沿,既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与专业,确定自己的职业与事业发展方向。
这一方面需要高中扭转“唯升学”倾向,在必修课之外,给学生提供选修课和各类探索活动,让学生有发现、发展自己兴趣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积极参与基础教育,例如面向高中生开设基础学科先修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兴趣,吸引更多学生选择基础学科专业。基于兴趣选择的大学和专业,对学生来说,就是属于自己的“热门”学校和专业。基础学科属于“长线专业”,只有兴趣才能让学生拥有学好专业的内驱力。而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也是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关键所在。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