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1 07:15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在历史的长河中,国与家始终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家国两相依,家庭命运总与国家兴衰、民族前途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年中秋至,各族儿女共佳节。天清人近月,风动叶鸣秋,中秋节是共享明月的节日,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美好的向往。团圆是中秋文化的核心主题,千里之外,万里之遥,一轮明月,寄托中华儿女思乡爱国的深情厚谊。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仲秋节、拜月节等,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是思接千载的心灵约定,是品味传统的文化盛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经千百年历史演变,中秋节逐渐成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身在何方,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人间团圆,共祈国泰民安。过好传统节日,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继而增加文化自信、涵养民族精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以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在历史的长河中,国与家始终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家国两相依,家庭命运总与国家兴衰、民族前途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无论是中秋佳节家庭和睦、亲人团圆的情结,还是中秋节背后坚守岗位、严控疫情风险的大局观,都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而这,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这个花好月圆的节日里,更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秋寄托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也承载着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时代内涵。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就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就是最有力的奋斗,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今年中秋节后一个多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胜利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个神州月圆的深情时刻,让我们带着深厚浓烈的家国情怀,勠力同心阔步新征程,踔厉奋发携手共创美好明天,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梦想。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