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张桂梅》,写给“燃灯校长”的一封30万字长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2 15:00

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近日出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已加印六次。

张桂梅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她扎根于滇中大山、献身教育事业——2008年华坪女子高中成立之初,没有食堂、宿舍,也没有厕所,学生洗衣服,都是到学校后面的灌溉沟渠。最严重的时候,17名老师有9名提出辞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近乎瘫痪。但张桂梅用贴满止痛胶布的双手在华坪打通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给大山带来了公平和希望,让两千多名山区女孩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在狮子山下茁壮成长,然后撒向大江南北,成为大国脊梁的组成部分——女军人、女医生、女教师、女法官、女警察、女工程师、女技工、女乡村干部……

张桂梅的事迹也因此感动了全中国。

第二人称把报告文学写成了“长信”

谈及创作报告文学《张桂梅》的机缘,李延国介绍,他的老朋友、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与张桂梅交往十多年。王宝社执导的话剧《桂梅老师》去年在云南和北京的展演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些年,有关张桂梅个人事迹的新闻报道及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很多,但没有一部正式的传记文学问世。于是,王宝社向张桂梅推荐了擅长撰写报告文学的李延国。

“我曾在央视的人物访谈栏目中得知,重病卧床的张桂梅,在县领导来慰问时,提出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预支给她,她想把这笔钱用在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教育上。”李延国说,张桂梅这句话震撼了他——这是物欲横流社会中的一道耀眼的闪电,他决定去云南看看张桂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2021年4月,李延国由深圳自费前往云南丽江,在华坪女子高中见到了张桂梅。她站在校园里和师生说话,穿着很朴素,手背上贴满了止痛胶布,看起来就像一个很平凡的街道办大妈——这是张桂梅留给李延国的初次印象。之后,经过对张桂梅一个多月的采访,经过和另一作者王秀丽对张桂梅给的笔记材料作整理,最终写成30万字的报告文学《张桂梅》。

报告文学《张桂梅》通篇全部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很少见。李延国解释,这篇报告文学,这是他写给张桂梅的长信,用“你”显得更加亲切,他的目的,是想写一个立体、多元、接地气的新时代女楷模形象,不拔高也不神化。

在这部报告文学里,李延国记录了张桂梅刚强,敢于碰硬,富有责任感的一面。“看到有的家庭重男轻女,不让女生读书,她就去做思想工作。那个家长竟然很冷血地说,这女孩不是他亲生的。张桂梅当即就说自掏钱包,陪他去做亲子鉴定。一句话堵得那个成天只知道酗酒的家长自知理亏。” 在家访中,张桂梅看到一个女生家里破烂不堪,屋墙已快坍塌,现用几根木头顶住。即便这样,家门口那条坑洼不平的泥泞路还被附近煤老板盖的豪华别墅挡住。见此,张桂梅直接给乡领导打电话责问精准扶贫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在她的努力下,这个女生家庭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屋,门口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硬化路。

在这部报告文学里,李延国也记录了女强人张桂梅情感细腻又脆弱的一面:1995 年 2 月 24 日,张桂梅的丈夫被胃癌夺去了生命。遗体火化后,张桂梅强忍着悲痛将亡夫的骨灰埋葬在苍山高高的峰坡上。当时无钱立碑,张桂梅找到一块苍山之石,并借来铁錾子和铁锤,为丈夫刻了一座石碑。李延国特意为此创作了一首长诗《白头吟》配在这一段悲情故事下面,来表达张桂梅与亡夫的阴阳永隔痛苦思念之情。

“比起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的优势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大篇幅的更加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使得张桂梅这样一个新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接地气。”李延国坦言。而随着对张桂梅了解的越来越深,李延国受到的震撼也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一次在小餐馆里吃饭时竟嚎啕大哭,把店里的食客吓了一跳,纷纷问他怎么了?

报告文学里不一样的张桂梅

办公室里没有荣誉证书。张桂梅曾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建党百年“七一”勋章等荣誉,但在张桂梅的办公室里,李延国未看到一件荣誉证书及奖杯展示,只看到一面墙的书架,摆满了心理学、教育学读物,及历史、人文、小说等书籍,另有一面墙上则悬挂着书法家撰写的张桂梅的励志语录。

经常遭学生回怼。采访中,李延国总能看到张桂梅拿着扩音喇叭,催促四五百师生起床、洗漱,用餐、上课;课间操时,她又拿着喇叭高喊学生站好队形,有的女生边做操边相互抛媚眼,她就用喇叭喊叫,“小兔崽子,好好做操!”学生回应,“我不是兔崽子,我是女高学生。”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

吃着最便宜的饭菜。如今,华坪女高的办学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食堂里荤素搭配,每顿都有五六样菜,可张桂梅每顿几乎吃着一样的饭菜:一碗不见油星的清水煮南瓜,一份青菜炒肉末,半碗白米饭。李延国对此很是不解。追问之下,张桂梅解释说,“学生食堂的饭菜是国家有补贴。”后来李延国才得知,张桂梅的饭菜是孤儿院的一位阿姨送来的。“难道儿童福利院的伙食就这样差么?”李延国心生疑惑。刨根问底,最后得知张桂梅从来也不吃儿童福利院的饭菜,而是自己掏钱,让这位孤儿院的阿姨她做最便宜的饭菜,并叮嘱她不要声张。

与同学住在一起。尽管有严重的腿疾,走楼梯时只能单腿跨台阶,但张桂梅还是将自己的办公室及宿舍设在六层楼的三楼而不是一楼——个中原因,张桂梅说住三楼比较方便到各个楼层探班,及时解决问题。与张桂梅同住的,还有六名女生。她们基本上都是家里比较贫困,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又特别敏感脆弱,需要张桂梅的特殊照顾。也正因为和学生住在一起,张桂梅敏锐地发现了一位女生所写的遗书——写失去奶奶和弟弟的痛苦,写父亲酗酒母亲有病的失望,写对前途的迷茫和决绝的放弃。然后,她立即带着老师,前往女生家中,见到了喝得醉醺醺的女生的父亲。等他酒醒后,张桂梅将他女儿的遗书递到他手里,告诉他,“你自己看吧,你女儿自杀,死了!”失去才知道可贵,亲情被唤醒了,那位父亲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吼: “娃啊,你要了爸的老命啊……”就这这时,女生的妈妈从山上赶回来,跟着一起放声大哭。张桂梅见“火候”差不多了,才将她女儿被及时被救下来的消息告诉了他。自此后,女生的父亲戒了酒,开始悔过,努力劳动赚钱养家。

 新闻内存

李延国,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在这片国土上》等曾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农民大趋势》获徐迟报告文学奖等。2021年获"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