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盲生的毕业季:18岁开始接触盲文 以优异成绩被高校预录取
封面新闻 2022-06-16 13:21

骊歌响起在毕业季,21岁的施天泽有些兴奋,也有紧张。

兴奋的是,他以优异成绩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预录取,即将在今年9月开启大学生涯;紧张的是,进入大学后,作为盲生的他,将和所有健全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学习,并无两样。

但无论如何,他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施天泽和同班同学毕业留影

这个夏天,对所有毕业生而言都有一种特别的意义。经过高考的高三学子们即将步入大学,奔赴更广阔的前程,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毕业生而言也一样。

在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施天泽和他的8名盲生同班同学,也将经过这样一次洗礼,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

18岁开始接触盲文

他在黑暗中找到未来

“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想起某个好久不见老朋友。”6月12日晚,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小操场,施天泽和所有毕业生一起唱起这首他最爱的歌曲,脑海里浮现的,是过去3年他在学校里度过的日子。

2019年,18岁的施天泽来到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在经历了失明、休学后,他又成了一名高中生。

事实上,施天泽并不是天生是失明的。初二那年,施天泽在一天起床后发现自己看东西很模糊。“起初我们也没在意,后面带他去看医生,才知道是白塞综合征。”母亲朱琴霞说。

施天泽和老师谢晓莉

“刚进学校,他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施天泽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谢晓莉告诉记者,很多盲童都是从小接触盲文,而施天泽18岁从零开始,“这个年纪,他的触觉、灵敏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同龄人了。”但他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从灰心丧气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是会有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视力障碍。”谢晓莉告诉记者。

除了心理疏导,文化课也不能落下。要学好课程,盲文是关键。谢晓莉在一遍又一遍地沟通中告诉施天泽,看不见也可以写字,只是换了一种文字去表达。

刚开始接触盲文时,施天泽的识字速度很慢,这让他在学习和考试中都面临巨大挑战:常常因为摸读时间较慢而做不完试题。

为了让施天泽重拾勇气,谢晓莉鼓励他:“如果每天坚持摸读1个小时,肯定会有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一下学期时,施天泽的阅读速度赶上了班上的平均水平,加上他学习能力强,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上来了。

走出黑暗

他拿着显微镜温习功课

在母亲朱琴霞的眼里,施天泽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

初中视力开始下降,儿子会拿着显微镜温习功课——这一幕曾让她无奈又难过;即便是低视的情况下,儿子依旧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成都双流区棠湖中学,无奈最后因彻底失明而退学。

“因为失明,他也曾一度陷入自卑。”朱琴霞告诉记者,最黑暗的那段时间,施天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天不出门,做父母的既担心又难过。她便一直陪着孩子,“你要多想想你拥有的,你还有爱你的父母。”

黑暗中的那束光,便是来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施天泽入学后,朱琴霞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想随时随地照顾孩子。不过,不久后她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经过学校专业的心理疏导,施天泽开始逐渐与自己和解;学习成绩提升后,人也逐渐自信了。“我们要让他接受,虽然看不见是既定事实,但一样可以快乐学习。”谢晓莉说。

施天泽和父母的毕业合影

单招考试最高分

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预录取

三年的学习后,施天泽迎来一次检阅,那便是高考。

4月是盲生的“高考月”,与普通考生不同,大多盲生是通过“单考单招”上大学。与6月的统考统招相对应,单考单招是由高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的一种招生方式。

目前,全国范围内,盲生能考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仅有四所——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滨州医学院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一般来说,四所院校的考试都安排在4月。

然而今年,由于疫情关系,目前为止仅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安排了考试。施天泽也是在这场考试中,以220分全国第一的成绩被该校应用心理学专业预录取,“这个专业,全国只招收两名盲生。”谢晓莉告诉记者。

再提起这个成绩,施天泽虽然满意,但也有点遗憾:“除了强项英语,语文和数学考试都没发挥好。”

至于暑假,施天泽早已规划好:因为要与所有健全学生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他决定趁着这段时间好好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他也打算系统地学习一门乐器,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再过几天,施天泽的同班同学也将迎来考试。女孩高尚声音甜美,梦想成为一名配音演员,无奈目前这个专业尚未有高校向盲生张开怀抱。谢晓莉鼓励她,可以先考上大学,再到学校的播音站锻炼,或是有相关课程可以去旁听,“到了大学,那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有更多的机会。”

陪同施天泽到南京备考之际,朱琴霞也接触到了其他盲生和盲生家长。看着所有孩子们都在努力,她觉得很感动,“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的使命。”

这个毕业季,没有人比谢晓莉更伤感了。见证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再目送他们离开,她知道每个人的闪光点,“万物皆有裂痕。我们看到的是裂痕,实际上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文/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