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数十万党员干部向社区报到,就地转化为志愿者
新华社 2022-05-09 08:36

上海战“疫”的关键时刻,在上海市委号召下,数十万党员干部或向社区报到,就地转化为志愿者;或组成突击队,增援防控难度较大的区域。通过下沉到一线、为基层解难分忧,这支队伍有力提振了抗疫士气、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成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钉”在一线啃“硬骨头”

在上海疫情中,方舱医院的建设管理是一项基础保障,也是一个急活、难活。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就是要啃这些“硬骨头”。

作为上海市徐汇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姜湧从3月24日开始,主持筹建了徐汇区第一个方舱医院——漕宝路方舱医院,并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其后又转战西岸艺术中心,通过四天四夜的奋战,将这个艺术中心改造成符合要求的方舱医院,并担负起医院日常运行和管理的重任。

短时间要建好方舱医院,靠的是一个“钉”字。姜湧和他的团队,曾经连续70多个小时守在施工现场,帮助解决医废排污等一个个难题。

管好方舱医院,靠的是一个“细”字。“在方舱医院内,千余名患者同吃同住在一个公共空间。要保障平稳运行,做事情必须细而又细。拿保障物资来说,大到床、被子、枕头,小到眼罩、牙签、棉花棒,还有给孩子们准备的学习空间,这些需求都要提前考虑到。”姜湧说。

4月6日,上海市委发出致全市共产党员公开信:“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姜湧说,在西岸方舱医院,党员要把党徽戴在胸前,通过细节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传递给患者。

不仅身到更要心到、事到

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事到。到了基层,就不能浮在上面指指点点,而是配合社区干部做具体、务实的事情,帮助基层夯实战斗堡垒。

“我上岗,你休息!”在浦东新区合庆镇庆星村,有一支14人的拔点攻坚突击队,来自上海市的不同职能部门。组织核酸检测、发放抗原试剂、送菜、运快递……各项工作都有突击队的身影,帮助村委会分担疫情防控压力。

来自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干部徐上,是突击队年纪最大的队员。有一天,他上午穿成“大白”组织核酸检测,下午去社区医院做甲沟炎手术,晚上照样去道口值守。“把大白穿成制服,让群众看到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徐上说。

最近一段时间,根据疫情形势变化,来自上海市级机关11家单位的200多名党员团员分批支援黄浦区抗疫一线。从下沉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以来,上海市纪委监委干部吴培凯已支援过约10个社区。

“前一秒还在与街道、居委会干部对接当天的核酸检测流程,后一秒就与外省的援沪医疗人员两人一组,前往相应点位开展筛查工作。”马不停蹄中,吴培凯看到了战“疫”前线的紧张,也燃起了内心的昂扬斗志。

“五一”过后,天气逐渐升温,穿着“大白”满负荷工作几个小时,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我真切感受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基层干部日复一日是多么不容易。”吴培凯说。他告诉自己:“要听从安排,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全力,切实为社区分担任务。”

开动脑筋为基层分忧解难

下沉的党员干部,很多有专业特长。怎么组织好、用好这些下沉干部,上海很多区域都在探索合适的打法,开动脑筋为基层分忧解难。

4月8日下午,上汽集团接到上海市国资委党委紧急通知,支援闵行区抗疫一线工作。“我们第一时间组织上汽大众、安吉物流两家企业的员工报名,50名志愿者紧急集结,赶到目的地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多了。”上海市国资委系统支援闵行浦江镇突击队队长、上汽大众纪委副书记刘正均说。

刘正均说,上汽集团下沉到浦江镇的50名志愿者,绝大部分在产业一线工作。“大家把在生产线上精确生产、持续优化的理论方法都用在防疫一线,比如环境消杀,我们就编好门把手、电梯按钮、脚垫的先后顺序,流程顺了,效率就高。”

同样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的,还有闵行区医疗保障局的下沉干部。位于闵行区的康城社区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社区之一,居民配药需求量大且多样。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下沉干部的必答题。

“一到社区我们就发现,传统的电话记录方式效率很低、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于是我们改用小程序线上填写的方式,既有利于信息收集,也能保证配药的准确性。”闵行区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科科长武狄说。

由闵行区医保局代配药工作专班设计的小程序,涵盖了居民基本信息、疾病信息、药品信息,目前每周在指定日期开放24小时。原有电话渠道也依旧保持,确保部分困难群众仍能通过居委会递交需求。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闵行区要求全区医疗机构每天上报开诊情况,及时梳理信息给到各街镇,社区接收信息后,提供药品清单供医疗机构提前备药。据统计,从3月18日起至5月7日,闵行全区代配药工作已服务超42万人次。

“无论是在保供物资集散点打包蔬菜,还是战斗在核酸筛查一线,我们希望贡献绵薄之力,守‘沪’城市早日恢复如常。”吴培凯说出了很多下沉干部的心声。

文/何欣荣 郭慕清 郭敬丹 杨有宗 黄安琪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