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美瞳几乎成为像口红一样普遍的美妆用品。然而,据媒体调查,在美瞳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美瞳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眼睛健康等问题也逐渐浮现。有代理商说,“我还接触过拿货价9.9元的美瞳,这些产品的质量我自己都不敢保证,更不敢卖给消费者。”(4月6日《法治日报》)
美瞳其实就是一种彩色的隐形眼镜。由于能解决近视困扰,又能让眼睛变美,受到无数爱美人士的青睐。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美瞳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2020年终端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然而,在美瞳市场繁华的另一面,低价劣质产品正在对消费者眼睛健康造成威胁和伤害,亟待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市场售价168元/套的美瞳,代理价只有78元。这反映出该产品的暴利程度。更令人吃惊的是,还有拿货价9.9元的美瞳,比前者更加暴利。不用我们细想,代理商拿货价格越低,产品质量越劣质。劣质美瞳产品一旦放入消费者眼睛,轻则会造成眼睛干涩、酸胀、炎症,重则会导致失明。
由于美瞳产品关乎眼睛健康,我国将其列入第三类医疗器械,销售者必须持有相关证明——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然而,很多代理商没有相关证明,仍通过社交平台等渠道销售美瞳。即便部分消费者查验代理商资格证明,后者也能提供,但相关证明往往真假难辨。
此次媒体揭露的美瞳市场乱象——无论是商家从业资质不明,还是低价劣质产品,都提醒我们擦亮眼睛。首先,消费者要擦亮眼睛。消费者爱美之心可以理解,但让眼睛变美却要理性,既要清楚眼睛在有些情况下不宜佩戴美瞳,也要看到美瞳市场乱象,如果非要佩戴美瞳,须到正规医院眼科,而不是随意网购或到私人小摊购买。
其次,网络平台要擦亮眼睛。不管是电商平台上销售美瞳,还是社交平台上招收美瞳代理,相关平台都应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依法对商家的资质和广告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止网络平台变成劣质美瞳流通的“黑市”。从过去情况看,部分网络平台未尽到责任,变成劣质美瞳销售“帮凶”,今后平台方应当确保美瞳销售规范。
其三,监管者要擦亮双眼。之前,有关部门既发出过相关消费提醒,也查处过违规销售行为,起到了“护眼”作用。但还要清楚看到,商家资质不明、产品标准不一、虚假宣传等问题依然不少,这提醒各地有关部门对美瞳市场加强全链条监管,从生产、代理到销售、推广,从线上到线下,进行全面治理,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此外,消协组织、司法机关等方面,也要对劣质美瞳产品大声说“不”。之前已经有地方检察机关开展“护瞳”专项行动,通过立案调查、检察建议等方式促进美瞳市场规范。此外,具有公益诉讼资格的消协组织和检察机关,也要对侵害不特定消费者权益的美瞳商家提起公益诉讼,让其付出更大代价,发挥“杀一儆百”作用。
鉴于部分消费者缺乏识别商家资质、产品质量等能力,监管者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对美瞳商家资质进行全面深入排查,对产品质量加大抽查和曝光力度,对违规行为严格依法查处。如此一来,才能驱逐劣质美瞳产品,净化美瞳市场,当好“护眼”卫士。希望舆论对美瞳市场乱象的揭露,能够切实“擦亮”有关方的双眼。
文/冯海宁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