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人世间》“骆士宾”之后,于震自导自演的电视剧《鼓楼外》正在北京卫视播出,再现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和“艺大于天”的工匠精神,引发关注。采访中,于震对记者表示,作为北京人,自己一直想拍一部京味题材的电视剧,但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跳进跳出”的挑战不小。
“拍完这部戏后,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
于震是北京人,与电视剧《鼓楼外》结缘,源自京味情结。参演电视剧《我的二哥二嫂》时,结识了擅长京味剧创作的编剧王之理。其创作了《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等佳作,于震就请他帮自己也写一部京味戏。在《鼓楼外》创作期间,于震还完成了导演处女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本来我只是演这部剧,想邀请其他导演来导,但因为档期问题,未能成行。”恰巧这是他最熟悉的鼓楼生活,加上也积累了一定的导演经验,经与主创商议后,便决定自导自演。于震非常喜欢《鼓楼外》的剧本,“我打小在鼓楼长大,对这里的生活很熟悉,剧本写的就是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回忆从小成长的大杂院,于震记得,住了32户人家,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人情味特别浓。“
于震希望通过这部剧帮大家科普一下“北京中轴线”,“一提钟鼓楼,北京人都知道,但什么是北京中轴线,中轴线涵盖哪些地方?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鼓楼外》这部剧很好地反映了什么是中轴线,什么是钟鼓楼以及北京中轴线有多美。”《鼓楼外》剧本还从个体变化的角度折射了国家的飞速发展,但无论你做的多么好,多么不好,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初心。”
不过,于震也感慨,自导自演是一个相当折磨人的事情,跳进跳出十分挑战。“演员是感性的,活在角色里,而导演是理性的,活在剧里。当导演,得指挥剧组的服装、化妆、道具、摄影、美术、录音等部门;而演员只管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角色演好。“追求完美的于震笑说,这部剧真的是挺考验自己。“拍完这部戏后,我就不再自导自演了。我觉得自己哪方面都有欠缺,要不我踏踏实实导一部剧,要不我就踏踏实实去演一个剧,这是两个行当。”
“择一事,终一生,这就是工匠精神”
《鼓楼外》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于震在剧中饰演的大师兄于钟声是一个木匠出身的手艺人,从小就喜欢古家具。其实,“玩家具”也是于震最喜欢的业余爱好。从中戏毕业后,他进入北京人艺演话剧,并结识了编剧邹静之。“他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就有老家具。我特别早的时候就跟着他们玩老家具,他们手把手地教我。”于震说,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家具城或木工房度过的。
“从看木头开始,这是什么木头、什么时间、什么材质,然后怎么做?明清家具有什么特点,到民国又是什么特点?挺好玩的。这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点小积累。”据悉,《鼓楼外》中,有许多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出镜,这些名贵家具都是剧组借来的真品。归还时,剧组专门用棉被精心包裹好后再运输,避免发生磕碰。
尽管于钟声为人比较闷,做事一根筋,但这个人物最吸引于震的特质,就是一丝不苟,坚守底线。“丁是丁,卯是卯,无论做什么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当利益和自己坚守的底线发生冲突时,利益一定是给底线让路的,这是于钟声这个人物的根,这种精神在当下挺难得的。”于震认为,这部剧最大的意义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咱们中国的这些传统手艺,做的就是当年全世界的奢侈品。择一事,终一生,通过《鼓楼外》能看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咱们做戏也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的把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道具服装都弄好,这也是工匠精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