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徐珏慧:建议逐步实现长三角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1 13:36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带来了关于加大力度推进长三角通关一体化的建议。针对当前长三角通关一体化面临的一些问题,她建议长三角五关建立联合协调机制或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并建议逐步实现长三角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统一海关监管规则,借助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将风险监管、货物监管、纳税、统计等纳入一体化领域。

徐珏慧表示,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协调推进海关监管一体化过程中进行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五个直属海关建立了主要领导座谈会、联席会议等运作机制,以及问题需求联合调研、改革创新协同合作等工作推进机制。

长三角区域间在具体的监管创新举措上也取得突破性成效。上海、南京两地海关联合推出洋山——太仓港“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实现集装箱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有效缩短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提高了物流运转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据统计,相较传统的“水水中转”转关模式,“联动接卸”模式下,出口企业可节约物流成本400元/标准箱,进口企业可节约200元/标准箱。

对于加大力度推进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徐珏慧说,长三角地区大规模国际港口较多,航线网络发达,腹地市场规模较大,国际航运联通能力较强,是我国港口实力最强,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集装箱货轮量的40%。根据航运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集装箱市场货轮量将达到2.5亿TEU,增速达到5.9%。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集装箱枢纽港,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3万标准箱,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上海港的生产效率和通过能力其实已经接近饱和,未来国际集装箱货运量仍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上海港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升级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强化枢纽港口功能向长三角经济腹地的延伸与前置。

徐珏慧认为,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在长三角区域海港与江港之间、内河航道与公路、铁路之间形成高效协同的集疏运体系,除了构建高效的“宜水则水、宜公则公、宜铁则铁”的硬件系统外,还需要有高效的口岸监管软环境相匹配,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通关监管的“神经系统”与物流集疏运体系的“血管系统”都畅通了,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枢纽港韧性,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的目的。

当前长三角通关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徐珏慧看到,长三角集疏运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海关监管方式、监管效率、协作配合等方面尚无法满足构建高质量集疏运体系的需求。

首先,长三角不同行政区域海关之间存在管理差异,关区限制影响进出口通关效率。尽管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经纳入“大通关”体系建设,“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的改革试点可加快货物提离口岸监管场所,减少在码头的滞留时间。但长三角五关有各自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标准,尚无法形成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直接导致监管路径变长、范围变广、时间变长。

其次,海关信息平台方面,跨关区的数据交换由于权限原因还未实现互联互通,各海关内部的信息系统还在整合中,有待进一步连通。以转关运输为例,启运地海关与出境地海关无法实现物流信息共享、电子关锁互认等联动,这也大大影响通关效率;又如针对进口冷链的消杀防疫信息,尚无法在属地与口岸之间实现共享和互认。

对于上述问题,徐珏慧带来了自己的思考。首先,建议长三角五关建立联合协调机制或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可以参照海关在跨境贸易领域开展的“东部协作区”的模式,采取联席会议或轮值主席的方式开展日常工作,每个海关可针对重点领域牵头专项研究,相关成果在成员单位内共享;也可以参照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的模式,在长三角区域内设立长三角分署或者长三角统一监管中心,并赋予相应的职责权限,助力加快推进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建设。

其次,建议在已取得成效的“联动接卸”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更高质量的通关与物流一体化,将上海母港的优势服务延伸至长三角区域。可以选择上海港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沿江港口服务中心、ICT(内陆集疏运枢纽)业务模式为政策创新的试验田,积极研究更高层面的监管政策创新。例如:使用上海港的海关代码,实现在启运港报关、查验、放行一体化模式,进一步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腹地客户通关和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

此外,徐珏慧还建议逐步实现长三角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统一海关监管规则,借助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将风险监管、货物监管、纳税、统计等纳入一体化领域。结合电子关锁、北斗导航等技术,对长三角区域内各海关监管作业点之间的货物进行全程智能化监管并实现远程处置,实现“多地通关,如同一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马晓晴
校对/罗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