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9.1%,低于市场预期的9.5%,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
这也是CPI涨幅继去年12月出现回落后,连续2个月出现回落,PPI涨幅则是从去年11月出现回落后,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深受高通胀之害的情况下,我国能够比较好地控制住价格上涨,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甚至涨幅低于1%,无疑会给稳增长提供更大的政策空间,能给政策调整创造更好的条件。
而从1月份价格指数的情况来看,也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不容忽视。首先,核心CPI涨幅高于CPI涨幅。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相同,但高于同期CPI涨幅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上月的核心CPI还是低于CPI的,且幅度达到0.3个百分点,1月份就出现比较大的反复,除了猪肉价格继续大幅下跌、蔬菜价格由涨转跌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值得关注。
其二,PPI正在对CPI形成传导和渗透。数据显示,1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5%,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虽然也都出现了一定回落,但是,由于本身基数较高,涨幅回落后,其绝对值仍然比较高。因此,非食品价格与食品价格之间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差距。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PPI对CPI的传导和渗透可能已经形成,PPI正在对CPI产生上拉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大宗商品价格,PPI对CPI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第三,PPI仍在高位运行。虽然从去年11月起,PPI出现了涨幅回落现象,但是,实际仍处于高位运行,涨幅仍达9%以上。PPI涨幅偏高,并不是经济过热所致,而是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增长有关,煤炭、石油、钢材等价格都继续处于高位增长,价格涨幅回落未改整体上涨格局,且涨幅仍然较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51.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38.2%。这样的涨幅,对下游企业来说,无疑是压力非常巨大的。为什么CPI中非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与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不协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太大,对下游的非食品价格形成了传导与渗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地区稳定也面临很大压力,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也会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通胀的压力也会继续困扰着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根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1月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5%,是自1982年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而CPI与去年12月相比上涨0.6%,也超过了预期。也就是说,输入型通胀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由于持续的高通胀,美联储已经明确表态,将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高通胀影响。如果美联储在下次的议息会议上决定3月份加息,那么,就意味着国际市场资金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动。因为,一旦美联储挥动了加息键,可能就不是加息一次,而是多次。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应当依据目前国际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国内价格形势现状,及时在宏观政策方面制定多套应对方案,并确保每套方案都能在政策上环环相扣,都能确保政策之间不存在漏洞和缺陷。从总体上讲,财政政策应当发挥矛的作用,要主动出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稳定就业等及时发力。只有谋事在先、考虑在前,才能事半功倍。
货币政策则可采用盾的方式,要依据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以守势确立优势,以防守寻找攻击,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不盲目出手,而是要有针对性。也只有这样,政策的协调性才会越来越好,政策的合力作用才会越来越大。
文/谭浩俊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