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货币政策“节点”为何大不同
证券日报 2022-02-12 13:27

7.5%——美国1月份CPI同比涨幅爆表,为40年以来新高,更是连续9个月达到或高于5%,震惊市场。

中国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则让市场有些振奋: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元,是单月统计高点;社融存量同比增10.5%,也是历史单月新高。

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经济金融数据是当前两国经济形势最好的写照:美联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加息“独木桥”,中国央行则在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适配中路越走越宽。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在疫情暴发初期,国内一家券商曾从八个维度对中美抗疫政策力度进行对比,在数据可比的六个维度上美国都远超中国,分别是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现金发放、就业保障、应急管理和税费减免。由此可见,两个经济体在抗疫层面形成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用上的不同应该是造成现在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美联储使出了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且不设上限,但市场仍不买账,期待财政政策的刺激。在各方推动下,美国的财政刺激火力全开,全民红包满天飞。

就在去年美国政府送出万亿美元财政大礼包继而推出大基建计划之后,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授萨默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刺激是40年来“最不负责任的”,规模和方向都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现在,美国经济“灾难性的后果”已经显现,通胀和通胀预期不断上升,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大幅度加息呼声越来越高。市场支持美联储在3月份加息50个基点的预期从30%提高到75%,今年3次到4次的加息次数则成为基本预判。

在CPI数据发布后,包括美股、美元指数、10年期美债等在内的主要资产价格均发生剧烈波动,市场普遍担忧其后续走势。

与美国“油门踩到底”式的政策模式不同,中国选择了有的放矢的刺激手段,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大都指向市场主体,而且力度在不断调试中。

在货币政策层面,除了采用降准、调降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外,央行为了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冲击,还创设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对市场主体的精准滴灌。现在,这两项直达工具已经完成了接续转换,成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常用货币政策工具。

在财政政策方面,除了减税降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外,抗疫特别国债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抗疫特别国债募集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直接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中美两大经济体在应对疫情方面采取的不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造成了两国经济现在的局面:美国经济让CPI搅得上下不安,货币政策调整外溢风险给其他经济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扰动;中国经济则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中铿锵前行,稳增长不断有实招硬招使出,持续给经济伙伴释放安全信号。

来源/证券日报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