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 | 赵利民:除夕 遥远的记忆
作家联盟 2022-01-30 21:00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为廿九日。“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来说,一年中的除夕这一天,可以说是最为忙碌、最为充实的一天,也是最为期盼的一天。因为过完这一天,新的一天、一月、一年即将到来,过去的一切就要翻篇、成为昨日,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人们在这一天,满怀希望期待着日新月异、万象更新的新一天的到来。

生活就像一条流淌的河,不停地向前流动着。时光隧道在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喜怒哀乐的伴随下,一年又一年的光阴,就这样从指间悄然而过。曾经的往事,从我的心底走来,朦胧着我的情感,触动了我长长的回忆。翻遍我记忆的角落,故乡的除夕,给我的童年,留下的是甜美的和谐。在我们家,每年除夕到来之际,大家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尽管屋外冰天雪地,寒风呼啸,但屋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温馨、和谐、幸福、欢愉之情,呼之欲出。一边聊着天,一边明确着除夕这天各自的分工。到了除夕这一天,约定俗成,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地干着自己本分内的事情。父亲早上吃完饭,就往修善集市赶集。修善集市(原名下庙集),可以说是我们方圆、周边最大的民间自由贸易市场,每月逢五、逢十为赶集日(遇到小月時为廿九日)。修善集鼎盛时期,辐射方圆十多个县市。赶集的人,男女老少、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摩肩擦踵;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特别是除夕这一天,尽管已经到了年末的最后一天,人们显得异常繁忙和劳碌,作为勤劳俭朴的庄稼人,大多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购物好机会。早早吃完饭,开始赶集,购置家里心爱的年货商品。因为许多商家,年关即将来到,眼看冬季即将过去,积压的货物如果不能赶快出手,就要等到下一年,甚至某些货物就要积压一年,因为别无退路,为了盘活资金,只好在除夕这天,在集市上赔本出手,“白菜价”倾销。对于庄稼人来说,平常赚钱不易,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来花。只要物超所值,买到即是赚到,尽管年货已经基本备齐,但如果有物美价廉的商品,不惜掏尽腰包,倾其所有,奢侈一把,拿出平常节衣缩食,自己千方百计积攒的血汗钱,果断进行购买,以求获得意外惊喜。这样,买卖双方各取所需,购销两旺,实现双赢,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今年的除夕即将到来,面对五光十色的城市环境,繁华的夜,静静的思,朝朝暮暮遥相望。情呼唤,心相随,祖祖辈辈永相随!一恍惚,仿佛穿越到了童年的时光,依稀来到了儿时的小村旁,好像看见了小时候的家。说你想,你真想;说你在,你便在。家,就装在脑海里,烙在心坎上。时间换回了我多年的梦想,在世道的轮回中,我似乎看破了人间沧桑,在锥心的等待中,我回想、追忆着过去遥远的除夕往事。庄稼人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一年最为隆重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愿望,丝毫怠慢不得。除夕这天,母亲和姐姐,早早起来,择菜、洗净、切肉,煮肉、蒸年馍、捏饺子,准备全家人的年夜饭,煮饭在厨房是最辛苦的事情。父亲每年在过年前,都会割一些肉,羊肉和猪肉和牛肉(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开始购买鱼、鸡、鸭等)。羊肉主要用于包饺子,饺子是中国历代帝王的美食,是年夜饭中的“压轴菜", 代表着富贵吉祥,大财大运。妈妈和姐姐做饺子的水平堪称一流。晶亮的皮儿, 可口的馅儿, 饺子有韭菜鸡蛋、也有猪肉大葱、还有羊肉胡萝卜等,咬上一口,满嘴留香。还有盈盈的汤儿,一点点渗在舌尖、味蕾,喝到口里的确是一种味觉享受;牛肉专买煮熟的,虽然价格较高,但方便使用,主要用于招待客人、亲戚装盘子;猪肉则会提前煮,煮出的白肉主要用于装火锅,红肉炒菜、做臊子面时使用;蒸年馍,除夕蒸馍和平时蒸出的馍馍截然不同。提前发上头遍冬小麦面粉,发酵后,反复在案板上揉搓。然后根据需要,放些姜黄、红枣、绿豆、茶豆等点缀,捏成圆馍、枣馍以及各种动物、植物、生活小物件形状,用于祭拜、走亲戚、招待亲戚客人、家里人过年吃饭等各种场合使用。

穷人盼过年,富人天天像过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童年,可以说没有幸福的概念,只有称心和满意。老家的除夕这天,女子转锅台,男子忙院落。我们男孩子,主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早早起来,先在屋里贴年画、奖状,然后开始扫院子,一遍怕扫不干净,一般最少扫两遍,扫完后,在院子中间用白石灰水画上粮囤子。期盼五谷丰登,粮棉丰收,丰衣足食。最后,开始在门边贴对联。先大门,后屋门。最后 ,挂红灯笼。我们家的门楼比较高,挂红灯笼要用长竹竿或双脚踩在梯子上才能挂上,并接上电源,在春节期间夜晚点亮。挂完红灯笼后,父亲赶集也回来了,母亲和姐姐做的年夜饭也熟了,全家开始在院里接财神爷,供桌已布好。堂屋正面摆着老祖宗牌位,墙上挂着先人遗像。八仙桌上摆着供品。桌前两角各摆一大盘枣馍馍,馒头顶端点红圆点。前中置糕点、果品、年馍、饺子、各种美味菜肴。烟酒各摆两旁。两边置蜡台,各插一柱红蜡烛。中间置香炉,点上几株卫生香(双数,一般为两柱或四柱),酒盅满上酒。桌前下置一跪布。供磕头时使用。祭拜、敬献前,我们在院子中间放些鞭炮,一方面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另一方面辞旧迎新,笑迎新一年的到来。鞭炮燃过,院里飘香溢热的烟雾,弥漫在满院的风里、弥漫在全家人的眼神里、弥漫在大家那个清贫又容易满足的日子里。一阵鞭炮响过后,先在院里放上贡品、点上一整股香,祭拜财神爷,然后到屋里敬献祖先、列祖列宗。我们站在父亲的身后,看着父亲深情地祭拜着财神爷,敬献着爷爷奶奶和故去的先人们。那份虔诚,深深地感动着我的灵魂。父亲首先双手作揖,然后带领我们双膝跪地,念起了自己的心语。由于那时我年龄尚小,感觉到父亲在真实中与人对话。一种神秘的诡异让我迷惑不解,列祖列宗在哪里?难道在这双膝跪地中?抑或是在那袅袅轻烟里。敬献完,饭菜上桌。家庭经济条件好转以后,除夕吃年夜饭时,桌子上一定会有一道鱼,据说这是一种讲究,它意味着“年年有余”。我们全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那场面别提有多温暖、多高兴了。俗话说“无酒不成宴”,父亲一边和哥哥们喝着酒,一边问我们的工作、学习情况。我们争先恐后地汇报着自己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取得的优异学习成绩,父亲布满皱纹的脸上不时地露出微笑,并且不住地向我们点头夸奖道:“好!好!很好!非常好!”听着父亲的夸奖,我们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高兴.母亲春光满面,笑着说道:“赶紧吃饭,这么好的饭菜,还占不住你们的嘴。等过年清闲了,有的是时间。”看得出,母亲对我们的谈话内容非常满意。和父亲一样,对我们的期望非常大,而我们也通过努力做到了,父母亲为我们的工作情况、学习成绩感到十分自豪,引以为傲。我们吃着年夜饭,对未来充满了无比甜蜜和憧憬。不喝酒的开始吃饺子,当然,在满锅热气腾腾的饺子中,极个别包着硬币,如果谁吃到了必然会手舞足蹈,兴高采烈。让甜蜜融化在幸福中,让幸运降临在欢乐中,甜甜蜜蜜,其乐无穷。饺子吃过,熬不住的大人孩子可以去睡,但不脱衣服囫囵个躺一会。过年是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事,如此美好的夜晚,我们又怎能安然入睡呢?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地玩着扑克、下着象棋、讲着笑话……后来,有了春节晚会,大家一边吃着瓜子糖块,一边看着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春晚“大餐”中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也有清脆悦耳的歌曲、还有让人如痴如醉的舞蹈、更有诙谐幽默的相声……全家人过了一个快乐、温馨、幸福的除夕夜晚。一家人在笑声里追赶,追赶着生活的甜蜜,追赶着家庭的温馨,追赶着走向春天的幸福。对于全家人来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酒足饭饱、美满和谐、温馨幸福、其乐融融,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守岁”迎新年仪式,尽如人意、皆大欢喜、回味无穷。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静候新春钟声的敲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母亲在临睡前,会把我们春节穿的新衣服放到大家各自的被子上,大家第二天早上,高高兴兴穿上过新年。总之,除夕之夜是全家人冬日的温暖,鞭炮的燃放,团聚的喜悦,美食的享受,更是新年的前奏。

也许比起富裕人家,我们家的除夕夜是简单的、平淡的、普通的,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是独一无二的、是无与伦比的、是最有意义的,在那些特殊的夜晚,我们全家人欢聚一堂,欢声笑语,欢天喜地,永远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其实除夕这种民俗,蕴涵着民族文化的背景,那个时代的人民,没有因为尊从民俗而富裕起来。然而,民俗给了他们美好的梦想,梦想的美好,比现实的美好更有深远意义,正因为我们的人民有了美好的梦想、有了乐观的心态、有了改变生活的勇气、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念,那段清贫悲苦的生活历史,才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基石,走向富裕强盛的途径,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和勇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过去艰苦的岁月是一所学校,昔日经受的磨难是人生的锤炼。岁月教会了我们很多人生哲理:面对顺境,要学会淡然接受;面对逆境,要学会勇敢坚强;面对误解,要学会自我释怀;面对挑战,要学会微笑接纳;面对痛苦,要学会排解释放……不经百炼。怎能成钢;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新的一年,我们不求荣华富贵,但求平安健康;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快乐幸福。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快、更宽、更远一些。少一些阴霾、少一些忧愁、少一些曲折、少一些伤痛;多一些欢愉和宽容、多一些关怀和温暖、多一些理解和帮助、多一些快乐和阳光……愿我们的生活,快快乐乐、幸幸福福、甜甜蜜蜜;愿我们的身体安然无恙、硬硬棒棒、健健康康;愿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富、红红火火!愿我们的国家,平平安安、蒸蒸日上、繁荣富强!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