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囤粮致全球粮荒”这锅中国不背
经济日报 2022-01-06 08:08

近期,一家外国媒体诬称,中国大规模囤粮,恶意炒作粮价,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先是个别外媒炒作“中国需求”引发世界粮价上涨,如今又炒作中国“囤积粮食”导致全球粮荒,无非是让中国为全球粮价上涨和全球粮食危机背锅。这个锅,中国没有理由背,也绝不能背。

2021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总量在1.3万亿斤以上。近年来,我国小麦、稻谷两大口粮产量稳步增加,小麦产需平衡略有结余,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21年玉米产量增加较多,玉米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粮食进口旨在弥补结构性短缺,优化供给结构。这是建立在我国粮食高位增产基础之上的一种必要调剂,与所谓“大规模囤粮”扯不上任何关系,纯粹是子虚乌有。

进一步看,虽然我国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但并没有掌握第一手粮源,而是主要从国际四大粮商采购二手粮源。我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并无足够的话语权,也没有掌握粮食定价权。2020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炒作等各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中国作为粮食采购方,采购行为主要以国内实际需求为基础,并根据国际市场供应情况,采取标准的国际贸易采购行为来进行,不需要囤积,更不存在强买强卖的情况。

再者,从进口结构看,我国进口的粮食主要以大豆、玉米及高粱、大麦等为主,进口小麦和大米占比较小,对全球小麦和大米贸易影响较小。我国深知全球粮食贸易量有限,在进口粮食的时候,充分考虑世界粮食供给能力,确保进口规模相对稳定,一直在避免突然大量进口影响世界粮食安全。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国历来重视粮食储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我国全面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库存数量足够全国吃一年半以上。充足的库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使得我国有能力应对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带来的风险挑战。尽管如此,我国粮食库存水平尚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之前,我国由于长期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和玉米、大豆临储收购,粮食收购量、库存量节节攀升,粮食库存达历史最高,玉米和稻谷等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且库存粮食大部分集中在国有粮库,导致政府财政负担重和粮食资源巨大浪费。因此,近年来我国不仅没有囤积粮食,反倒是加快粮食去库存,直到2020年底才完成临储玉米去库存任务,稻谷去库存压力仍然存在。从国际上看,在疫情引发的粮食安全恐慌之下,各国普遍增加储备规模,全球粮食库存持续增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要着力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补强粮食安全“软肋”,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装满中国粮,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我们只有以国内供给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才能更好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刘慧)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