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5周年手迹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1 12:09

“纪念茅盾先生诞辰125周年手迹展”12月2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为了更好地传承茅盾先生的文学遗产、高扬文学理想,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浙江桐乡档案馆从馆藏中精选60种珍档展示给公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展厅主视觉墙实景

1933年出版的《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1930年的秋天,茅盾因为患眼疾不便阅读,所以常到他表叔卢学溥的卢公馆,听工商界、金融界的人士讲他们如何做公债,如何办企业,对于当时的经济政治情况颇有感悟,便想写“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之后他又去公债交易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中茅盾还提到瞿秋白对这部小说的贡献。《子夜》1933年2月出版,同年3月瞿秋白发表《子夜和国货年》,认为《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这些评价,不只是声气相通的文学援助,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学某些探索性尝试的鼓励和肯定。

茅盾回忆录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茅盾坚持以文学作品为社会、为人民发声,他的文学道路,与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结伴而生:五四时期,茅盾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他们强调“血与泪的文学”,目的是要文学创作者正视社会现实,将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重新建立在一种批判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彻底打开创作者的社会视野,拆除创作者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壁障,让文学创作者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感受和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对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强调写实手法,而不是向壁虚构的编造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

抗战开始后,茅盾撰写的《民族形式交流》《旧形式、民间形式、民族形式》等文章,以及《关于新水浒》《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等评论,积极投身关于“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讨论中,指出广大进步文艺工作者都应走向群众,走向解放区,接触广大人民群众,努力使文艺为抗日救国运动服务……

1957年11月7日,新华书店为纪念和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露天书市,茅盾应邀参加并为读者签名留念。(桐乡市档案馆藏)

茅盾于1945年翻译的前苏联长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手稿。小说作者是华西里·格罗斯曼。书中叙述了在1941年初秋苏联红军虽然坚强抵抗但不得不继续后退的战争最艰苦阶段发生的故事。小说揭示了红军的胜利既非侥幸,亦非“奇迹”,而是逻辑的必然。茅盾从英译本中成功转译了《人民是不朽的》,于1945年由(重庆)文光书店出版。

茅盾翻译前苏联长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1945年(桐乡市档案馆藏)

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茅盾说:“我答应了曹靖华翻译《人民是不朽的》,然而几乎拖了一年才交稿。原因是1944年上半年我连续生了几场病。不过《人民是不朽的》的译文,我还是满意的,因为这个译本得到戈宝权对照俄文本逐字逐句的校正,达到极准确的程度。”

茅盾先生一生著述丰厚,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手迹,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故本次展览展品种类丰富,除了茅盾先生的书信、日记外,还有小说、诗词、回忆录、文艺评论的创作手稿以及笔记、杂抄、古诗文注释、译稿……皆是书面整洁、字体隽秀,笔迹中体现出温文尔雅的仪态和清雅不俗的风骨,具有重要的文献性和精湛的艺术性。

茅盾《子夜》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展品中含有20余通未被《茅盾全集》《茅盾全集·补遗》或《茅盾书信集》等收录的信札,包括茅盾致萧三书简11通,致陈白尘、沙博理、普实克、柯灵等人共十余通;另有桐乡市档案馆倾情提供的茅盾珍贵手稿及照片,首次在北京公开展示。这些极其珍贵的手稿,对促进茅盾生平、思想及其作品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建党初期革命文艺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茅盾致友人书信(中国现代文学馆藏)

茅盾先生是文人书法中的“瘦硬”者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的一生勤于著述,始终保持着使用毛笔书写的习惯,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书房,毛笔、砚台都是他的案头常物。此次手迹展撷取了部分代表性手稿制成条幅,力图呈现出茅盾先生手迹的基本面貌。欣赏茅盾先生的手迹,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脉动,也能收获丰沛的艺术享受。

本展将茅盾先生的文学精神贯彻始终,尝试与参观者一起透过泛黄纸张品味他别样的思想神韵。展览设计了诸多互动项目,力求以活泼有趣的方式使观众跨越时空与先生倾心交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感受茅盾先生精神传承不息的脉动。

一句话,一段人生,一种精神。展览精选了10句茅盾先生的名言制成书签,供参观者挑选收藏。或许透过短短一行字,思悟茅公所言所想,言犹在耳,有所触动。将观看展览后的想法、读过著述后的感悟,和想对文学前辈交流的观点,通过薄薄信纸尽数写下。

微信图片_20211221120751.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21826.png

本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观众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