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 背后是逻辑问题
北京晚报 2021-12-04 07:45

人的一生必然会和他人产生联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个人人生中的重大议题。人们是团结还是竞争,是维护集体还是保障个人,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人都紧紧相连。这种被定义为“博弈”的理论,在人类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使用博弈论的原理,可能我们并不知道有博弈论这一说,但当我们面对各种竞争和冲突时,我们在头脑中不断地权衡利弊寻找最佳策略时,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博弈论的领域了。

乍一看“博弈”两字,我们先入为主的总是冲突和竞争,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博弈论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促成合作,让人们能够走得更远,不为了眼前利益和不信任而放弃更佳的选择。在《博弈论与生活》一书中,作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教授兰·费雪详细介绍了博弈论中常见的问题与应对的策略。一个听起来像是社会学、政治学范畴的理论,由著名的物理学家来讲解,乍一听有些不可思议。然而书中一上来就告诉我们,博弈论由数学而来,背后看似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却是逻辑问题。只有借助理性与逻辑才能理清博弈之中暗藏的陷阱。

《博弈论与生活》 [英]兰·费雪著 林俊宏译 中信出版社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加勒特·哈丁在1968年发表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公地悲剧”论。这个理论借用一则寓言讲述,一群牧人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牲口赶到公共牧场上吃草。有一天,其中一个牧人想多养一只牲口,他认为就多了一只不会增加公共牧场的负担。看起来也的确是这样,但是,等牧场里其他牧人发现了他这样做,并都这样做时,很快牧场就不堪负荷最终导致无草可吃,最终牲口全都饿死。这种秩序的破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插队、过马路、扔垃圾这种小事无一都会有陷入这种悲剧的可能。

博弈论用理科的角度去解决人性的问题,理科不会像文科那样下道德判断,将焦点盯在道德上,而是接受事实。博弈论的前提就是承认人性的自私,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道德素养的提升来解决问题。博弈论是要通过策略和逻辑设计出一套方案,让人性的自私互相制衡,符合各方的利益。博弈论不是为了挑选出最优选项而是为了回避最差的结局。

如何避开博弈中的种种困境?如果双方想要在合作中有所进展,那么信任一定是第一位的。如今现代社会“信任”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从社会实践中看,完全的信任有可能让人付出被人背叛的惨痛代价。但人性还是倾向于信任他人。所以,博弈论研究专家们需要掌握的是在博弈机制上达成基本的信任,一种双方都可以安心的机制。博弈论研究者将信任他人称为“报酬导向策略”,不信任则是“风险导向策略”。报酬导向策略焦点在于报酬;风险导向则以自身安全为重。有效的合作,基础的信任就是建立在这两种策略的平衡之下,往往在博弈的最初人们会设置,让已经承诺的人不能轻易反悔,否则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另外,不能留退路,让合作的双方一旦决定合作就无法改变心意。这种现代社会通行的合作契约基础,就有赖于博弈论的策略均衡。

这本书着重与介绍博弈论中的内部机制,除了“公地悲剧”其他的著名困境还有“囚徒困境”“懦夫博弈”“志愿者困境”等等经典陷阱。博弈论背靠人性设置了如此多的陷阱,如何由对抗变为合作。在20世纪40年代,数学家约翰·纳什,利用博弈论剖析这些陷阱的内部机制时,我们才认清了它的本质。约翰·纳什于1950年发表的均衡理论被称为“纳什均衡”,由此开始人们借助纳什的理论将博弈论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地方,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博弈论与生活》是本字数不多的小书,作者借助丰富的例子将内容写得妙趣横生,甚至让你忘了作者竟然是物理学家。在各种事例中给予读者各种启发,通过思考了解博弈论,帮助读者操作运用,明智地解决身边的问题。

原标题:物理学家眼中的博弈

文/胡月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评论|张学昕:是写实,也是寓言——评贾平凹长篇《河山传》
当代 2024-03-12
“这部剧在我家安了摄像头?” 《烟火人家》以全新视角洞察家庭人际关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7
华润万家“美好流动课堂”走进新疆 为乡村儿童放飞艺术梦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8
夜读|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双赢的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09-15
赏读|四个时代、四大问题,呈现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背后的逻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3
电影《无名》背后的真实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上观新闻 2023-02-18
如何用爱的语言,收获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北京晚报 2021-06-29
命运与共 团结合作方可共克时艰
人民日报 2020-03-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