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在月表观测到碳质撞击体残留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3 19:31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近日宣布,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光谱数据,该中心研究员刘洋团队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了年龄在一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天文》上。
在嫦娥四号任务之前,人类曾在阿波罗任务采集的月球样品中发现了碳质球粒陨石碎片,但从未在月球表面通过遥感探测直接观测到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体残留物。
“嫦娥四号”探测器2019年1月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其搭载的“玉兔二号”巡视器随后对月表开展了持续的巡视探测,获取了超高分辨率的月表影像与高光谱数据。在月表巡视过程中,“玉兔二号”发现了一个小的新鲜撞击坑,并对这个撞击坑进行了详细的光谱探测。
基于该撞击坑影像和光谱数据,研究团队发现,撞击坑中心的疑似“残留物”与坑内及坑外的典型月壤、岩石碎块的光谱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由此,研究团队推测,或存在某种具有蓝化光谱特征的外来撞击体物质混入撞击坑中。
撞击输运过程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水及永久阴影区水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而碳质小行星是小天体中相对比较富含水及挥发分的一类,在撞击过程中,其携带的水可能部分得以保留在月表。
刘洋团队的发现表明,富含挥发分的碳质小行星的撞击可能仍然为现在的月球提供水源。该研究还显示,比较年轻的月表物质(如嫦娥五号返回样品)中存在撞击体残留物的可能性。而对这些可能存在于嫦娥五号样品中撞击体残留物的直接分析,将对地月系统撞击体成分和类型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参考,并有望对太阳系轨道动力学演化进行进一步约束,增进对内太阳系撞击历史的了解。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李晓萌
相关阅读
“振荡天星”的老家可能是月球?揭开它的身世之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2
元宵节,那只“玉兔”在月球看到了啥
新华社 2023-02-06
月球火山成因、月壤玻璃珠、嫦娥石:嫦娥五号带回了这些月球奥秘
科技日报 2023-01-18
科学家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铁橄榄石分解成因单质金属铁
央视新闻 2022-03-03
或仍为月球提供水源 月球表面发现“天外来客”
科技日报 2021-12-01
延寿10亿年!独家专访嫦五月壤首篇Science论文作者
中国航天报 2021-10-08
500毫克月球“土特产” 被用来干了这三件大事
科技日报 2021-08-10
Qing听丨首批31份月球“土特产”确定归属 他们打算这样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