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什么是昙华林?弹丸之地何以魅力不减?
阅读武汉 2021-11-05 10:00

国庆期间,改造已久的昙华林二期正式亮相,这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乌托邦”再次掀起了一阵追忆之风。虽不过是弹丸之地,但昙华林这个地方,从来都不普通。

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它,从名字开始。

昙华林地名的由来

昙华林地名从何而来,众说纷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说法是,这里曾住着很多种花人家,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故名。

历史学家严昌洪经考证后认为,昙华林(又作昙花林,在古代,“花”和“华”同义)原来是一座历史古老、建筑宏大、环境幽静的佛教寺院,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寺庙的名称,后成为这一带的地名。

抗战期间,郭沫若也有过此种猜测。

“昙花林在武昌城内的西北隅,在文华大学的对面。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照名称来看,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的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功夫考过。政治部刚成立的时候,这儿做过本部。要经过一条很窄而长的背街才能到达,那条背街只能够勉强通过一部小汽车。大员们嫌交通不便,不久便乔迁了。于是这样大的一个地盘便留给了我们。场面真够大,大到尽可以在里面办一座综合大学。”(郭沫若《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

昙华林的学校

郭沫若文中所提到的文华大学便是华中大学的前身,也是武昌最早的大学。该校由美国圣公会修建,为纪念第一位来华主教文惠廉,学校定名为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后有中文名“文华书院”。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大学部,增设大学课程,学制三年;

1909年,文华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学校定名为“文华大学校”;

1910年,文华书院英语教师韦棣华在文华学校开设了“文华公书林”,作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的学校图书馆,同时向社会开放,“使社会一般人士也能享受它的便利”,这是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文华大学

1924年,在汉各教会代表开会决定开办一所联合大学,以文华大学校为基础,开办了华中大学。文华大学中学部独立出来,改名为“武昌文华高级中学”,同在昙花林校园内;

1927年,武昌文华高级中学宣布要停办,但许多中国籍教师不肯离去,在校园里继续办起“文华补习班”,并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于1929年定名为“私立武昌文华中学”;

1949年后武昌文华中学由私立改为公立,校名为武汉市第三十三中学。1985年恢复武昌文华中学校名。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两所学校,在昙华林,1912年还诞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中华大学教育质量很高,不少名流都来过这里讲学,教育家蔡元培也曾为其题词“斐然成章”。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撤销,其院系分别并入华中高等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和武汉大学。

名人荟萃昙华林

近代以来,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不少革命烈士,他们用献身革命的壮举赋予昙华林历史的厚重,也曾有许多中外名流踏足此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流、交锋。

1894年,抗日名将刘家麒出生于昙华林,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

1895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恽代英出生于昙华林老育英巷,并于1913年考入中华大学预科,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1931年牺牲于南京军人监狱;

1898年,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项英在巡道岭出生,1941年1月牺牲于皖南事变中。

……

当不断有学校在这片土地上兴建后,来昙华林求学、讲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冯友兰曾于1912年求学于中华大学;1920年,董必武在涵三宫创办武汉中学,陈潭秋在武汉中学任教;陈独秀、梁启超、黄炎培、康有为、马寅初、蔡元培、张伯苓都曾应邀到中华大学讲学或演讲;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里舒,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也曾到中华大学讲学……

昙华林的历史是由无数名人构成的。

抗战时期,日寇飞机对武汉进行了野蛮的轰炸,昙华林也遭到了轰炸,4颗炸弹击中华中大学校园,6颗投于学校附近。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昙华林获得新生。

历史总是行走在变与不变之间。昙华林的模样一直在变,魅力却只增不减。

如果把有昙花林寺庙后该地区的历史称之为“昙华林的今生”,那么1949年前则是昙华林今生的前半生,1949年之后则为昙华林今生的后半生。

关于它的前半生,故事和辉煌则远不是这篇文章所能概括。

如果你是武汉人,昙华林是你不能不知的地方,那么请读《昙华林编年史》;如果你是外地人,昙华林是你不能不看的地方,那么请读《昙华林编年史》。

昙华林,是一段活的历史,供我们路过;昙华林就是昙华林。

文字:武汉出版社

来源:阅读武汉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