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礼物》:平易中见崇高的心灵史
中国妇女报 2021-11-03 14:00

相濡以沫的夫妻又一次仰望星空。屠呦呦说,这么多年,她很羡慕天上那个“猎人”,能永远精力充沛,没有年华老去之虞。丈夫却说,即便是神也是有血有肉的,奔跑在野外会受伤会生病,但他相信,“追逐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

0a407d57a783c163699dda36d99b8b62.jpeg

这段对话属于夫妻家常却也意味深长,它为《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收尾,更在无形间为整个单元点睛。屠呦呦何以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何以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以郑晓龙、编剧王小平、主演周迅为首的主创团队将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回归“人”的抒写,没有凌空蹈虚或泛泛说教,而是与原型人物一样踏实落地,在人间烟火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构建了一部平易中见崇高的心灵史。

由此,观众认识了没有神祇的光环,但守一生如青蒿叶一样宁静淡然、如青蒿茎一样正直坚毅,在中医药瀚海艰辛中求取宝藏的屠呦呦;也相信,一生追逐科学和真理的这位中国女性科学家永远不会老。

“看不见”中写“看见”

相较《功勋》前几个单元,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是大众相对熟悉的原型人物。为知名度颇高的功勋描摹高光时刻,从哪个角度切入,如何既恪守真实又保持新鲜的戏剧感,自然是不小的挑战。在“看不见”中写“看得见”,这一单元将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别具一格的讲。

剧里的屠呦呦常有“看不见”的时候。在单位,走在路上时她“看不见”擦身而过的同事、上级,得了个“各色”的评价;面对病理学三大专家一致的意见,她“看不见”权威定论,被指“目中无人”。在家里,她“看不见”家务,也“看不见”清贫的生活条件,连揣在兜里的告知父母即将前来的家书、摆在包里的提醒她下班接孩子的小人书,她统统看见了又似乎全然没看见。

寻常视野里稀松平常的人情世故,在屠呦呦的世界好像被屏蔽,世俗概念里的察言观色,更与她绝缘。但剧中,就是这位“身在纷扰世界,心在玻璃罩中”的人,总能在出其不意间打通了五感,看见、听见、接收到属于她的讯息。屠呦呦对开会传达内容视若无睹,却在听见外调去四川时忽然搭上了话;她总是不记得带家门钥匙,却对丈夫所讲的做好一碗酒酿的原理上了心;她半途下火车全然忘记停站时间,却将一对母子买石榴的对话听得入神。

在“看不见”与“看见”的鲜明悖反中,剧作与演员合力,把一心专注于课题、全副身心交付研究的科学家形象塑造得入情入理。

屠呦呦也是凡人,她能在平凡的日复一日中建立非凡功勋,不靠偏运,所谓的“福至心灵”其实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开花结果。而揭开“看见”与否的表征,科学家的价值判尺归根结底是科学与真理。正因为心之所向在于科学与真理,她在科研路上的目力所及才能没有禁区、没有规训、没有论资排辈、更没有业务以外的其他“派”,只会为事实、数据、严谨的真理而据理力争。《屠呦呦的礼物》写出了求真的晶莹纯净心,便立住了原型人物鲜明的科学家精神。

以淡然写深情

如果说“目中无人”是剧中屠呦呦专注于内心研究世界的特别表现,那么始终波澜不惊的情感表达,则是她另一张与众不同的女性表情。

不同于中国传统观念对贤妻良母的定义,屠呦呦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上无疑是淡然甚至缺位的。她一心扑在研究上,家务事无巨细都由丈夫李廷钊操持,两个孩子也天各一方一个托付给宁波老家的父母,一个寄宿在北京的幼儿园。

剧中有几场父母与孩子的戏,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屠呦呦奔赴四川寻访民间验方,满心只有与时间抢时间,利用外调机会应访尽访。父母带着小女儿跋涉千里来到北京探家时,她正穿行在四川的山野民居。待她风尘仆仆回京,看着被父母收拾得窗明几净的家,打开桌上她最爱吃的宁波特产,泪流满面的何止荧屏上的屠呦呦。此去经年,课题组成功提纯出青蒿素,屠呦呦终得空在上海出差间歇转道宁波探望家人。在老家,父亲的门栓拴上又拿下,女儿口中的称呼也终于从“她”变成了“妈妈”,可没两天,海南的临床试验出了问题,即刻返京成了她义无反顾的决定。

在周迅、张颂文、奚美娟、白志迪等实力派演员精湛细腻的表演下,一个在家庭关系里被父母埋怨又包容、被丈夫无条件支持与回护的屠呦呦清晰可见。亲人们用世上最温柔敦厚的情意守护着这位女科学家,让她得以暂时搁置感性,而把理性付诸全部时间。女性力量在《屠呦呦的礼物》中,不是通常意义的温柔解语。在“大家”的范畴里,编剧把屠呦呦的更多感性留给素昧平生的患者。在海南,她给不幸病故的小女孩床边摆上一朵鸡蛋花,为找不到合适的抗疟药物寝食难安。课题组终于在青蒿上打开了局面,为了抓紧时间,她不惜以身试药,只为赶在疟疾的高发期取得足够样本的临床数据,等不及“又一个365天”的焦灼里,饱含她深埋的柔情和热肠。

编剧用细腻的笔触观照普通的生活、平凡人的情感,写出了一个淡然却绝不无情的科学家。她也对骨肉亲情有深情眷恋,只是在与时间竞速的科研中,她选择把小家融于大家。而观众能在平视的视角里,以常情度量出功勋人物的非凡。就像屠呦呦,当她的心之所系全都与“治好病、救人命”休戚相关,悲天悯人的医者大爱,不言自明。

以真实的背景描摹观照历史底色

郑晓龙是《功勋》总导演,也是《屠呦呦的礼物》单元导演。“自始至终,屠呦呦对我们最大的要求、也是她反复强调的,便是‘真实’二字,别刻意拔高,也别丢了集体的努力。”在他眼中,“真实”不仅是原型人物对剧本的底线要求,也是一部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准绳。在《屠呦呦的礼物》中,“真实”体现在功勋人物塑造的平实、科研细节的求真,还体现在了“集体的努力”这一历史底色上。

屠呦呦曾经满怀深情地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科学家的胸怀被剧本融入了真实的剧作背景,在丰赡的历史信息量中,青蒿素研究来时路的颠簸反复、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以及一代代中国科研人员为人类健康所奉献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耀目可见。

《屠呦呦的礼物》尊重历史真实,点出了在青蒿素之前已有无数人为抗疟付出努力的现实。同样在历史真实的逻辑下,剧作塑造出物质匮乏时期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为制备出实验所需药物,屠呦呦带领课题组,用腌咸菜的水缸替代常规容器批量提取药物。经费有限,时间更有限,哪怕没有防护用具,组员们也都冒着皮肤过敏、药物中毒的危险在试验中步履不停。而“下次别找狗,找我”的屈光明、总是紧绷一根弦却会在紧要关头力挺课题研究的军代表老徐等人,也不是常规意义的“反派”,剧集让观众看到,在国家大义面前,所有人都以个人微小的举动,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进展。

《屠呦呦的礼物》始于越南战场的蚊子,终于屠呦呦本人在诺贝尔颁奖礼上的发言原声,“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首尾呼应中,剧作含蓄揭示了中国科学家、中医药瑰宝对全人类的厚重价值。

编辑/王雅静

相关阅读
主旋律电视剧接连拿到9分+ 《功勋》又令网友泪崩
扬子晚报 2021-10-27
周迅身上有屠呦呦的影子!《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今日收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8
《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今晚开播 郑晓龙评周迅“越来越像屠呦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0-15
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手模亮相中国科技馆
光明日报 2020-09-21
北大校友屠呦呦:让我们携手早日战胜疫情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2-12
屠呦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新华网 2019-10-23
屠呦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新华社 2019-10-23
屠呦呦:一提青蒿素眼睛就亮,曾扛住190次失败
科技日报 2019-09-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