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起步,《化·蝶》凭什么成为全球演出市场的“香饽饽”?
文汇报 2021-10-12 21:05

京沪粤艺术机构联手推动,一台中国好戏成为全球演出市场的“香饽饽”——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将从上海起步,“飞”向世界舞台。10月12日,作为“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以及广州(上海)文化交流月的活动之一,《化·蝶》在上海大剧院签约启动全球巡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传说将以全新面貌出现在舞台上,向海内外观众呈现具有时代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中国作品、世界表达,中国故事、全球传播,中国制作、国际水准的艺术亮点。

据悉,杂技舞剧《化·蝶》将于11月12、13日开启上海站首演;待到全球疫情好转之日,它就将“飞”出国门。

“虽然新冠疫情影响着全球演出行业,但中国艺术家依然创排出这么高质量的作品,令人惊叹!我们期待在欧洲欣赏到这台充满中国风情的好戏,让更多观众了解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通过网络直播,佛尼克斯音乐经纪公司总经理Christos Tsenes与上海对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2023年起的欧洲五国50场的全球巡演意向书。

当代审美重塑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之美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这段凄美的爱恋传说以小说、歌曲、影视剧、戏曲等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流传至今。然而,运用杂技舞剧的形式讲述梁祝故事,《化·蝶》是世界首创。“这台戏汇聚中国顶尖艺术家之力精心创排而成的,通过32项杂技绝活以及舞蹈、戏剧等多元艺术语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是富有时代审美的诚意佳作。”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介绍,杂技舞剧《化·蝶》的海外演出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国际演出商的踊跃反馈,进一步提振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信心。

杂技舞剧《化·蝶》为何会受到国际演出机构的关注?业内人士表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故事,素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能是世界上演奏最多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中国杂技享誉全球,在各大国际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种种原因铸就了杂技舞剧《化·蝶》为文化“走出去”的先天优势。

在此基础上,《化·蝶》聚集了总导演赵明、编剧喻荣军、艺术指导宁根福、舞美设计师秦立运、服装造型设计师李锐丁等国内顶尖艺术家,对《梁祝》进行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新作紧紧抓住“蝶”的形象,把蝴蝶破茧化蝶的自然过程,与梁祝生死爱恋的过程完美地结合。“这部作品之所以名为《化·蝶》,是因为梁祝的爱情故事和蝴蝶的生命韵律完美融合,赋予了杂技剧更浪漫的想象空间与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赵明告诉记者,以梁祝化蝶的意象作为爱情的象征,融入庄周化蝶的哲学思想,使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有了精神依托,给传说故事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审美价值。

经典故事为轴,戏剧呈现为壳,杂技艺术为体,审美升华为魂,融合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化·蝶》不仅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画面,还有现代艺术审美激发的情感震荡。剧中,精彩绝伦的“肩上芭蕾”压轴出场,表演者吴正丹和魏葆华创造性地将芭蕾艺术糅进中国传统杂技里,杂技节目《化·蝶》曾亮相2003年央视春晚舞台。经过多年的琢磨,完整的杂技舞剧《化·蝶》展现出更开放的艺术态度,运用象形、谐音、会意等杂技表演手段,并融合戏剧、舞蹈、魔术等舞台样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展现飞舞之蝶的精神光芒,弘扬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

艺术创新破茧成蝶,上海“码头”再启航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东方天鹅”惊艳亮相,吴正丹和魏葆华的“肩上芭蕾”赢得了各国首脑多达18次的掌声;2005年,粤沪联合创制演出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上海大剧院连演20场,并由此走上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

如今,主创团队带着全新的杂技舞剧《化·蝶》再度来到上海,面对着一派更加波澜壮阔的奔腾景象。

“16年前,杂技《天鹅湖》是首次尝试用杂技技巧演绎西方故事;现在,《化·蝶》亦是艺术创新的破茧成蝶,处处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掘和再创造。”赵明说:“我们将努力使这部融合型、创新性作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

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到各国观众的心中,杂技舞剧《化·蝶》在创作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特点精心编排,让西方芭蕾与东方文化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目前,上海正加快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演艺大世界”这张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名片。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大力促成,《化·蝶》选择上海对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巡演总代理、选择上海作为全球巡演的始发站。“我们将根据欧洲不同国家的国情进行市场化、精细化运作,将《化·蝶》从德语区、法语区推向英语区观众群体,做大做强《化·蝶》的品牌效应,让它变成欧洲人家喻户晓的作品。”李明告诉记者,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曾与6000余家国际文化机构合作,积累了大量演艺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码头”的平台效应和文化引领作用,力促更多国内的优质艺术作品从东海之滨走向世界舞台。

文/宣晶

来源/文汇报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上海书城焕新归来,有哪些不一样?
文汇报 2023-10-29
齐白石张大千吴冠中……香港苏富比2023年春季拍卖巡展登陆上海
文汇报 2023-03-01
收藏家余德耀逝世,他在上海留下一座当代艺术宝库
文汇报 2022-03-19
一家有着43年历史的顶尖舞团如何拓展广阔“云舞台”?
文汇报 2022-03-19
“谁想了解德国,就读他的书”,伦茨长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在大陆翻译出版
文汇报 2022-02-09
汉代织锦讲述传奇故事,舞剧《五星出东方》让国宝“活”起来
文汇报 2022-01-17
从“长安”到“洛阳”——马伯庸配方的复刻与消耗
文汇报 2022-01-09
《和平之舟》央视热播 展“舰行万里守卫和平”国之担当
文汇报 2021-1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