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推动国有企业多地上市发展,“十四五”期间新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余家。
截至目前,上海的地方国有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90家、总市值2.5万亿元、国有股市值超过1万亿元。
上海市国资委还提出,将全面建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水平分析评价机制。
探索混改企业差异化监管
当前,上海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超25万亿元,国有经济质量效益不断增强。1~8月,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1万亿元,利润总额250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8%和27.9%;归母净利润1684.6亿元,同比增长23.4%。
通过持续推进的综改试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上海国资国企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混合所有制企业约占企业总户数77%、资产总额88%、营业收入90%、净利润96%。
去年底上海制定发布的《上海市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上海要基本实现市场竞争类、金融服务类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是上海推进混改的主要路径。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90%的市场竞争类和全部金融服务类监管企业已经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上海目前共有市管国企41家,包括21家市场竞争类、6家金融服务类、14家功能保障类企业。
上述实施方案还提出,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实施“二次混改”。鼓励暂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充分竞争领域企业,适时引入具有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9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抓住取长补短、强强联合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务求实效,提高企业市场化、规范化水平。
在深化混改方面,上海还提出,要稳慎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深度转换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
在国资监管方面,上海市国资委表示,要深化探索实施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监管机制。
优化国资国企布局
国资国企在上海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规划,“十四五”末上海市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0万亿元,委托监管企业资产总额稳步增长,区属国企资产总额达3万亿元。
目前,上海国资监管包括直接监管、委托监管、指导监管三种模式。其中,对实体、金融和体育等一般经营性领域的国资,由上海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对宣传文化、科教文卫、司法公安等特定领域的国资,实行委托监管。对区属国资国企,实行指导监管。
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就需要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生动能,加快构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提出了国资布局结构的三个“相适应”——确保始终与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的需要相适应,与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趋势相适应,与上海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整体战略相适应。
作为创新主体,上海国企正在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20年科技经费支出占上海全市企业研发总支出58%。当前也正在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在空间布局方面,上海国资国企则在主动参与“五个新城”建设,加快发展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点区域。
数据显示,上海市国资委系统新增投资7000多亿元,加大对三大先导产业、五个新城、长三角等领域、区域布局,深度参与临港新片区、浦东引领区建设,正在实施和未来五年计划实施的项目超过400个。
目前,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601.SH)已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落地重大投融资项目近200亿元,今年3月在临港新片区注册成立了太保私募基金,今年1月,又与红杉中国在临港新片区举行健康产业战略合作暨基金发布仪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实现经营业绩逆势增长,关键指标表现良好。上半年营业收入2525亿元,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2%和21.5%,管理资产规模2.6万亿元。
上港集团(600018.SH)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通过拓展新区域、发展新科技、探索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中,拓展新区域是指构建和完善沿江、沿淮、长三角区域服务网络,联合船公司开发“一带一路”港口项目,服务新发展格局。发展新科技则是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打造科技引领的数字化港口。探索新业态是要积极发展中转集拼、航运金融等新业务。
8月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创下单月生产纪录,达到431.8万标准箱。上港集团表示,预计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球。2020年,上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第一财经)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