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汽车博物馆X车魂汽车设计特展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9-16 20:31

9月16日,北京汽车博物馆与车魂汽车设计平台共同主办的“设计,汽车的灵魂”联名特展开展仪式在汽博馆举行,首次实现与优秀青年汽车设计师团队携手,共同探寻与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设计文化展览,是汽博馆创新办展理念的又一次体现。同时,该展览也拉开了汽博馆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通过讲述汽车设计背后的故事,让公众领略“科技与艺术”碰撞的文化魅力。展览内容分为“缘起汽车梦、 梦想照进现实、与设计一路同行”三部分。展示汽车设计从“概念”演化成“实体”的过程,组合呈现了彩色汽车艺术装置、儿童设计及绘画作品、互动展项、油泥模型以及经典藏品车等,传递一切杰出的设计都源于对梦想和初心坚持的理念。

开展仪式上,汽车之家·改装星球总编辑路晨主持对话环节,独立建筑师孙伟;至臻建筑创始人、主持设计师王伟;视车科技创始人黄博渊;车魂汽车设计创始人、青年汽车设计师王思洋围绕“汽车设计无限可能”展开了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未来中国汽车设计多个行业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挖掘无限价值可能。

看点一:流动线条,百年的车型衍变

汽车造型设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汽车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们就不断的对它进行改进,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可以说汽车造型变化历史,也是汽车的时尚进化史,科技进步史。展览介绍了汽车发展百年历史中的经典汽车造型,包括马车型、箱型、甲虫型、船型、鱼型、楔型,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每一次演变都让汽车性能和造型得以提升,同时展览还展示了两辆经典藏品车代表,捷豹XK120和布加迪T38A。“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经典车型出现,让我们为之赞叹,汽车造型设计的发展还在持续,让我们一起探索汽车设计的无限可能。”北京汽车博物馆副馆长刘井权表示。

看点二:汽车艺术,移动的油泥模型

对于汽车造型设计来说,即使在数字化程度极高的今天,油泥模型制作依然是十分重要,是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也是表达设计师构思与创意的主要途径。它将平面图形立体化,呈现出了一个十分逼真的立体汽车形态,让人体会到汽车每一个细节设计,或结实饱满,或端庄优雅,或动感十足。展览中展示了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其中包括最佳造型设计奖《雪鸢》《WZ1》等 ,作品表现出年轻的未来中国汽车设计者自由、独特的设计理念,并体现出他们对新技术的可开发性和现实价值的充分考虑。

手工油泥模型塑造呈现了世界上最好的雕塑传统工艺,描绘出了设计中最纯粹的表面。当设计师的梦想与真实的铸造绝妙融合时,一辆汽车就从设计图纸中缓缓驶来。视车科技创始人黄博渊认为,“汽车不光体现了速度、科学技术,还有设计艺术。它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这种融合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汽车的设计更加的优美,使用更加的流畅。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加符合科学的设计。汽车设计师就是美术家、艺术家,汽车就是一件艺术品。”

看点三:动能精神,现代汽车的思考 

汽车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它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多的是体现汽车生活方式、艺术审美和智能交通等多个维度的价值广延。本次展览中最醒目的艺术装置《下午六点半》,该作品是由汽车设计师亲手打造的,它映射出现代社会拥挤繁忙的交通状况,折射对出行方式与社会发展张力关系的反思;警醒汽车设计师从环保、智能、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思考,设计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未来移动生态系统,体现汽车带来的动能精神。展览中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展项,在这里你是汽车设计师,也是汽车制造师,通过各种组合设计梦想之车。“设计之星”展项选择了8位汽车大师,穿越百年,与他们进行对话,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独立建筑师孙伟谈到:“建筑设计和汽车设计有很多相通之处,要考虑对结构、性能、工艺的影响,还要考虑人们的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符合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标准,希望未来能够在汽车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建筑师王伟表示,“汽车设计结合设计艺术学,从整体艺术形象到车身附加的美化装饰,从利用先进的科学方式来实现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看点四:想象力量,小小汽车设计师

记得你小时候设计的那些“疯狂”的汽车吗?那些装有激光和火箭的发射器,还有疯狂的超级发动机……本次展览中我们将这些作品进行了展示。小小汽车设计师奇思妙想的绘画及涂色设计无动力小木车作品,展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开展当天,设计师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辆超跑的诞生”体验课,从基础形态到最终呈现,梦想之车跃然纸上。

“通过展览将汽车设计的创意和创新相结合,利用孩童视角,延伸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而车魂计划,正是集聚了大量年轻的汽车设计资源,提供良好的设计师发展空间,未来必将在汽车行业和设计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青年汽车设计师段逸豪表示。

据悉,“设计,汽车的灵魂”北京汽车博物馆X车魂汽车设计特展将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四层汽车设计展区长期对外展出欢迎广大观众前来观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编辑/高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