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榆林窟:离壁画最近的人,窟里窟外“说敦煌”
中国新闻网 2021-08-26 16:13

榆林窟艺术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中心小学,席文博为孩子们讲解石窟艺术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在电脑上敲出这一行字的席文博,是一个声音很好听的25岁大男孩。向海内外游客“说敦煌”是他的梦想,作为讲解员的他,除了线下给游客讲述敦煌故事,近年还尝鲜线上新媒体,找寻年轻人眼中的“潮敦煌”。

榆林窟开凿在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境内的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1961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石窟,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艺术体系,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享誉世界。

榆林窟一角

少年时的“约定”:寻梦“九色鹿”

大学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实习在敦煌研究院做了三年志愿者,毕业后选择扎根榆林窟……回望自己与敦煌解不开的情缘,席文博时常会回想起自己初中“吹的牛皮”。

“初中课本里,不是有一幅九色鹿吗,我看完后就给同学们吹牛,说我以后一定要去敦煌,结果没想到就真来了。”近日,席文博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作为年轻一代“守窟人”的青春故事。

许是笑年少的无知和莽撞,但席文博终究欣慰自己是“喜欢敦煌的,还有那些敦煌人。”自2015年进入大学,系统进行美术学专业学习,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赵俊荣老师是他时常挂念在嘴边的一位“敦煌人”。

“赵老师教授我们敦煌壁画的相关知识,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老一辈莫高窟人的名字和故事,时常在课堂上听到。”席文博说,赵老师临摹了很多壁画,但为人谦虚、朴素且执着,这是我们最为感动的。他的普通话不好,但会说日语,讲课时会使用方言,当他讲起莫高窟的故事,有些同学可能没太听懂,却能感觉到他在说什么,还有好多同学当场就掉下了眼泪。

暑假,席文博和同学跟随赵俊荣老师,一起前往莫高窟参观学习、临摹壁画,还当讲解员志愿者。初次到访心目中的“朝圣地”,看到精美壁画,席文博有着说不出来的欢喜。

当志愿者期间,他更是会利用自己的美术学知识,探寻这些壁画背后的故事。在他看来,比敦煌壁画更为珍贵的,是壁画背后的这些人。

“除了现场专业知识的传授,老师讲得最多的,依旧是老一辈敦煌人的故事。”席文博说,除了壁画中的“九色鹿”,这些“敦煌人”更是牵引着他前进的动力。

榆林窟拼图

毕业后的“笃定”:榆林窟里“说故事”

大学期间,席文博一边在莫高窟做讲解员志愿者,一边跟随老师前往榆林窟“进洞子、看壁画、学美术”。期间,共前往榆林窟七八次。

“那时候榆林窟的环境好破败、好破败、好破败……”时至今日,忆起当年的榆林窟,席文博直言“条件非常艰苦”,以致于常年环绕在脑海中的榆林窟,仍旧是“土坡路、活动板房、屋顶上的尘土落入到泡面中”这样的印象,当然还有美轮美奂的“壁画”。

即便如此,毕业后的他,听闻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招聘讲解员,席文博带着简历就来了。2019年4月23日,他成为了榆林窟的一名讲解员。

在多数同学看来,当一名美术教师是该专业最为稳妥的就业。“讲解员只是一个服务岗位,没什么意思。”面对家人朋友的不解,他说,“对于我来说,讲解员是敦煌研究院里所有岗位中,最接近壁画的人,我们每天都可以去领取钥匙,去看洞窟看壁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逐步就会有成果出来的。”

相对于莫高窟而言,榆林窟工作人员较少,游客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榆林窟人时常“身兼多职”。初到榆林窟的席文博,除了作为讲解员方面的专业培训、学习,还参与资料整理、植树环保等事务。

经过不断学习积累,席文博有了更多专属于自己的“讲解方式”。他分析说,相对于声名在外的莫高窟和“打卡式游客”,选择探访远离人烟的榆林窟,大多是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或者是各大美术院校专业人士,这些人具有一定敦煌基础知识储备,对于讲解员的要求更高。看美术史、建筑史、敦煌文献成为了席文博每天必做的功课。

“莫高窟的壁画故事多,榆林窟壁画精美但佛教故事较少,如何将榆林窟的精髓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呢?”席文博说,他会从石窟建筑艺术和构造演变上来梳理,并将每一个洞窟进行比较和相互串联,让游客感受到艺术演变的轨迹,也对此记忆更加深刻。“当然,面对专家学者、亲子团、学生等,也会有不同的讲解思路。”

工作后的“淡定”:多媒体中寻“潮敦煌”

工作期间,“90后”的席文博看起来总是波澜不惊,显露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沉稳和从容。“对敦煌文化的如痴如醉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带领游客参观时,也是非常“淡定”,随时可以接住来自游客“稀奇古怪”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敦煌文化日渐火热,来榆林窟的游客日趋增多,今年游客量是往年同期水平的3倍。接踵而至的游客到访,淡旺季明显,让席文博“有些不淡定了”。

“高兴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来到榆林窟,和讲解员探讨交流;忧的是,游客集中在夏季,全部涌过来对洞窟的保护不利,且人多嘈杂,讲解效果也不佳,有时一天带参观5趟。”席文博说,若是冬日来,游客少,我们也会讲解得更细致,最终受益的是游客。

面对此,在席文博看来,“数字化”是未来不可或缺的对外宣传途径。目前,他和几位同事还兼职负责榆林窟的微信公众号,正在开展的是“乐动榆林窟”的创意视频展示,一只裹着飞天彩色飘带的小猫,拿着壁画中的古乐器“拨浪鼓”正在自如飞翔……

“通过新媒体,探访古老文化,让它得以再现。”席文博说,将来,团队还将从年轻人的视角找寻关于敦煌壁画中“二十四节气”“古乐器”“体育图像”等与现代生活接轨的“潮敦煌”,让更多年轻人知晓敦煌、爱上敦煌,“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讲解方式了。”

文/记者 殷春永 丁思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