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各国专家研讨: “海丝”遗存 何时申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7-26 14:32

2021年7月18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协办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主题边会,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场举行。

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致辞。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Tim Williams、中国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Tim Winter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李和锺(韩国)、木村淳(日本)、Nia Naelul Hasanah Ridwan(印度尼西亚)、Shikha Jain(印度)等国际专家就海上丝绸之路保护、“海丝遗产”价值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对话。

“海丝”包含的遗产类别极为丰富

尽管会议发言嘉宾数量有限,但这场边会仍是近年来国际遗产领域召开的规格最高、学术氛围最浓厚、交流探讨最为深入的一次关于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海丝遗产”)的交流。原计划90分钟的议程,由于嘉宾发言踊跃,最终延长至2个小时。

自2017年在伦敦召开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专家研讨会以来,“海丝遗产”的定义、价值、类别、申遗与国际合作等议题,一直激发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参会的国内外专家,此前已经进行过多次交流,此次既可说是国际“海丝遗产”研究领域在世界遗产大会这一平台上的集中成果分享,更可以视为一个崭新的开始。

本次会议明确表述了“海丝遗产”的3个特点,包括时空界定的包容性、遗存类型的多样性以及申遗路线的开放性。

与会学者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认知,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空范围乃至命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文化视野中都有所差异。比如日本就有“海上陶瓷之路”的说法,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学者也分别提到了各自国家正在推进的“香料之路”和“季风计划”等项目。但“海上丝绸之路”则仍是当下国际遗产领域的最大共识。相对其他地区性较强的命名方式,海上丝绸之路涵盖了从东亚到地中海沿线的所有重要文明板块,勾连起了东南亚、南亚等关键节点。从时间范畴上看,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公元前1世纪,通过不断发展和调整,其物质遗存和精神价值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极大的时空包容性,同时也为这一概念的解读提供了相对灵活的空间,有助于构建丰富多彩的价值阐释体系。

学者们也兴奋地发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遗产类别,可能是现有文化线路类遗产中最为丰富的。在陆上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Tim Williams主持的主题研究报告曾提出三大类型说——生产设施遗存、基础设施遗存、产物类遗存;而他则在本次会议上提出,海上丝绸之路遗存还包括大量的沉船和水下遗存。日本学者木村淳是沉船考古资深专家,他提出日本沿海大量的水下遗迹可以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区面貌。印度尼西亚学者Nia Naelul Hasanah Ridwan也专门谈及印尼沿海近年来发现与中国有关的水下遗迹。印度世界遗产专家Shikha Jain还将“海丝遗产”概念扩展到了自然维度,认为沿海独特的植被也都应被纳入到海洋遗产的范畴。

沿线国家最早于2025年申遗

当然,如此多元的遗产类别,也让未来“海丝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面临更多挑战。

“海丝”申遗对国际遗产界来说,是富有极大吸引力和开放性的议题。包括本次会议在内,近年来数次国际“海丝”学术研讨活动中,活跃的“海丝”专家都不断呼吁加快申遗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以来自韩国为代表的“海丝”沿线国家专家纷纷呼吁组建联合研究和申遗的工作组。专家们还具体探讨了申报的具体路径——跨国申遗或具有完整海丝遗存体系的国家单独申遗,二者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专家则表达了印尼将在2025年前后尝试申遗的愿望。

在边会致辞时,特蕾莎·帕特里西奥也明确表达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愿积极推动“海丝”申遗。

好事多磨 此次边会筹备了5年

此次会议主办方不断提及的一个事实是:这是一场筹备了5年的会议。早在201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已经将中国代表团筹备的海上丝绸之路边会列入日程并计划在左江花山岩画申遗之后举行。但就在会议计划召开的前一天,土耳其当地突发未遂政变事件。大会被迫取消了大部分议题,其中就包括这场边会。

尽管如此,中国对推动“海丝遗产”保护的积极行动,仍获得了国际遗产界的关注。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伦敦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海丝”申遗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中国国内,“海丝遗产”研究保护的脚步也从未停滞。以广州为牵头城市,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于2017年成立,至今已发展至26个城市的联盟体系规模,共同推动形成了“海丝遗产”的保护、研究、管理、传播、交流合作等多领域全链条的工作机制。

同样从2017年开始,中国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代表团,除了自己的申遗项目之外,不断扩大在会议期间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若干边会积累了丰富的交流经验,不断提升借助世界遗产大会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这一系列行动过程,也为此次“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边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但是好事多磨。原定于2020年召开的遗产大会再次推迟,直到2021年终于得以召开。但人们也欣喜地看到,正因为有了这5年来的积累,此次边会内容极为丰富,“干货”满满。不论是来自中国专家的工作展示,还是外国学者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分享,都增强了人们对“海丝遗产”的认知和申遗信心。正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所说:“5年后会议终得召开,国内外关心‘海丝’的人都感到欣慰,也感到这5年的漫长等待是值得的。”

专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合作”

关于下一步申遗计划,参加边会的嘉宾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国际合作。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回顾了陆上丝绸之路申遗过程中国际合作的重要角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表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愿意为“海丝”主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帮助。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动“海丝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对国内沿海省市中相关遗存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中国“海丝遗产”的整体价值体系和区域性价值特征并开展了扎实的保护管理工作。2017年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进入全新阶段,在国家文物局统筹指导下,以广州为牵头城市的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携手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并初步搭建了和国外海丝城市和学者的互动机制。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边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各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 本次边会主要组织者)

文/燕海鸣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单霁翔:把承诺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继续做好
中国新闻网 2024-08-03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国家文物局:今年将全力争取“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8
文化遗产蓝皮书:“十四五”期间我国世界遗产有望达到60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4
海内外艺术家联动 展现插画里的世遗泉州
中国新闻网 2023-03-27
“宋元海丝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1
“宋元海丝宴”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0
汉语桥线上体验营“世界遗产在泉州”开营
中新网 2022-0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