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科创板“试验田”生发出了多个“第一次”,再融资、并购、询价转让、“摘U”,都是改革的脚步、创新的印记。
科创板的硬核底色,在充分的制度供给和市场化的资本循环中,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片养分充足、动能十足的土壤,将创新的枝蔓伸向更宽广的产业领域。
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开市两周年的科创板,进阶到常态化的轨道,以沉稳有力的改革步伐,托起了一朵朵“科创之花”。
当科创板时间再次停留在7月22日,硬核“试验田”早已褪去了萌芽时的稚嫩,在阳光雨露中一天天拔节生长。制度的藩篱也渐次扎紧,为“硬科技之花”遮风避雨之时,也在以严苛的监管护佑资本生态。
两年来,科创板“试验田”生发出了多个“第一次”,再融资、并购、询价转让、“摘U”,都是改革的脚步、创新的印记。
羽翼渐丰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在时间和风雨的磨砺中站稳舞台,并从中收获价值。“登陆科创板上市,公司关注度明显提升。我们不仅让投资者了解了公司的价值,更让科学服务行业走进资本市场,为公司在客户、供应链、品牌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带来非常大的助力。”上市9个月后,泰坦科技总经理张庆对公司发生的新气象津津乐道。
闽江之畔的马尾,福光股份厂区内一片忙碌的身影。“今天有四批团队预约到公司考察调研,包括客户、高校、媒体和产业链公司。”谈及两年之变,福光股份董事长何文波的喜悦从酒窝中流淌出来。
新阵容:科技力量汇聚
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速度快、数量多,是科创板一周年的显著特征;从多元包容到硬核集聚,体量大、底色足,成为科创板两周年的醒目标签。
成长的喜悦,来自一个个“零的突破”。
从制度层面看,两周岁的科创板在上市标准上填补了更多包容性的空白。越来越多的红筹企业向“科”而行,不断增厚科创板的含金量。2020年11月,“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以红筹架构模式,申报科创板并获受理,为首家按“未在境外上市红筹股标准一”申报企业。紧接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相继冲刺,“AI四小龙”中的三家竞逐而来,足见科创板的吸引力之强。最终,云从科技率先通关。7月20日,该公司首发获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
从无到有,填补空白“答卷”的还有“同股不同权”的一批特殊“考生”。回望科创板一周年时,仅优刻得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企业适用“市值不低于50亿元+营收不低于5亿元”登陆科创板上市。在两周年的节点回眸,新增的同股不同权受理企业达到11家,其中选择“预计市值不低于100亿元”的同股不同权上市标准一的企业达到5家。
“双重股权架构是科技创新企业在不断融资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面对创始团队股权稀释而维护其控股地位或话语权的一种股权架构模式。这一模式适应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对科创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向记者表示,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制度供给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满足资本市场的功能提升和服务深化。在他看来,科创板公司的行业结构已经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包括注册制在内的各项制度供给起到了核心作用。
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A股市场前十大IPO(按募资计算)中,有7家为科技股,均在科创板上市。随着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落地,科技股逐渐成为A股上市军团的生力军,引导市场各方大量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有资本市场研究专家认为,科创板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力量汇聚的高地,成为中国科创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领域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在集成电路为主的关键领域,30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基本覆盖了该产业的核心领域,科创板有望成为我国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地。
生物医药是全球公认的另一黄金赛道。随着科创板落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从最新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数量来看,科创板的生物医药板块基本与纳斯达克、港交所形成并驾齐驱之势。可以预见,科创板正成为新兴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上市中心。
科创板对硬科技的“撬动效应”正在逐步放大,积极塑造着科创生态新格局。
新动能:制度红利凸显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站在科创板舞台中央,科创企业的步伐更加灵活、矫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科创企业的目光更加专注、长远。
成长的喜悦,来自制度创新带来的新动能。
科创板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从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询价转让等多个方面试水制度创新。过去一年,科创企业充分吸引制度供给的“养分”,在各项创新制度领域均交出了优良的“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24家科创公司推出再融资方案,合计拟募集约466亿元。其中,13家选择定增方式,11家选择可转债。1家公司小额快速已受理,1家公司小额快速已发布预案。目前,中微公司等8家公司再融资已注册生效。
创新的核心主体是“人”。科创板灵活的股权激励制度,为企业“引才留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125家公司推出144单股权激励计划,约占科创板公司总数超过40%。其中,九成公司选择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作为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涉及核心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他骨干员工超过2万人,激励范围广、力度强,为科研人才潜心研究注入“强心剂”。从行业分布看,半导体、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卡脖子”行业的公司数量占比超过四成。
创新制度,也为加速资本循环畅通了渠道。科创板开市以来,创新的交易机制安排和非公开询价转让制度,引导PE、VC等创投资本有序退出,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持续加仓。截至2021年6月30日,已有9家科创板公司共10批股东试水股份询价转让业务,较好满足了创新资本退出需求,同时引入增量资金和有建仓需求的公募基金等专业投资者,实现了更加市场化的减持安排,促进长期投资者与风险投资人有序“接力”。
科创板的硬核底色,在充分的制度供给和市场化的资本循环中,为科创企业提供了一片养分充足、动能十足的土壤,将创新的枝蔓伸向更宽广的产业领域。
在上海,三友医疗加速推进战略布局,借力控股国内超声能量手术工具领先者水木天蓬,整合技术和行业资源优势,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组合;在深圳,光峰科技在竞争压力中快速成长,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心;在无锡,航亚科技“搭乘”产业东风,践行“航空有我,笃行报国”,将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在福州,福光股份孜孜不倦奔跑在追“光”路上,用创新标记下一个个高光时刻;在安阳,翔宇医疗“招兵买马”加速扩充研发队伍,势头渐盛意气风发。
新收获:创新成果迭出
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开市两周年的科创板,进阶到常态化的轨道,以沉稳有力的改革步伐,托起了一朵朵“科创之花”。
成长的喜悦,来自科创企业的厚积薄发。
2020年度,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084.38亿元,同比增长15.51%;实现归母净利润500.86亿元,同比增长59.13%;营业收入方面,近八成公司实现增长,12家公司实现营收翻番,三成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润方面,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31家公司增幅在100%以上,最高达6527.90%。科创板,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成为“试验田”最亮眼的风景线。康希诺与军科院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在墨西哥等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签署重大订单;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作为首个国产PD-1产品,新增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中国通号完成自主化CTCS-3级列控系统成套装备在京港高铁(合安段)的工程应用;天合光能推出210大尺寸硅片、电池及组件,引领行业正式迈入光伏600W新时代……创新成果集中涌现的背后,是科创企业不吝真金白银对创新研发的执着。
数据显示,2020年,科创板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全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384.18亿元,同比增长22.61%。中芯国际、君实生物、中国通号等15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寒武纪、金山办公等8家公司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超过30%。
创新成果迭出,令部分企业的扭亏步伐提速。令人欣慰的是,2020年,18家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62.33亿元,同比增长25.60%;归母净利润-8.24亿元,较上年大幅减亏36.17亿元。其中,中芯国际、仕佳光子、九号公司3家公司扭亏为盈,实现证券简称“摘U”,新征程就此开启。
对于科创板的未来,业界充满信心。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认为,科创板为促进科技、资本与产业高水平循环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使更多拥有引领世界科创潮流梦想的中国企业有了阔步前行的勇气与底气,未来必将为中国“硬科技”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科创板开市两周年,制度体系愈发立体,科创属性愈发凸显,创新动能愈发彰显,助力更多的科创企业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