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50倍高增长之后 现象级“网红”百万医疗险彷徨寻路
界面新闻 2021-05-25 10:26

从狂飙猛进到彷徨寻路。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对短期健康险连下三道整改令。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业内已有超过上百款短期健康险在监管大限5月1日前停售。

短期健康险听起来似乎稍显陌生,但若提起“百万医疗险”,想必让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百万医疗险这一现象级“网红”产品正是短期健康险的重要组成。

百万医疗险自推出五年来增长超过50倍。但除了“保证续保”踩红线之外,百万医疗险还陷入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发、利润缩减等多重“内卷”困境中。面对监管强力纠偏和内卷压力,这一备受瞩目的产品该何去何从?

监管强力纠偏,“停售潮”来袭

5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客户服务工作的通知》,再次敦促各保险公司严格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的续保表述,不得使用“本产品可续保至XX周岁”、“续保时最高年龄可至XX周岁”等可能引起保险消费者误解的表述,并对已备案产品条款进行自查整改。

这是银保监会今年以来发出的第三份针对短期健康险的整改文件。

此前,银保监会还在今年1月11日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并要求5月1日起,停售包含“保证续保”条款的产品。

4月22日,下发《关于短期健康保险续保表述备案事项的通知》,再次对1月通知“打补丁”,严格限制各种可能引发歧义的续保表述,并要求保险公司切实解决新旧产品的销售衔接问题,彻底杜绝各种风险隐患。

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1日前,业内已有超过上百款短期健康险停售。停售较多短期健康险产品的保险公司包括:太平人寿(停售32款产品)、太平洋人寿(停售26款产品)、众安在线(停售23款产品)、复星联合健康(停售11款产品)等。

这一轮监管强力纠偏下的停售潮来得并不平静。 一家老牌保险公司甚至遭到了数十位保险代理人的集体维权,不少代理人直指保险公司误导销售,导致患病客户无法续保,错过了最佳投保时间。

今年上半年,在产品设计端,一些险企的产品切换已经紧锣密鼓开始。

例如,作为“百万医疗险”产品鼻祖,众安在线1月起开始停售包含“保证续保”的产品。众安在线“2021版尊享E生”产品在续保条款中标明:“本合同保险期间为一年”、“本合同为非保证续保合同”。此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则在下架违规产品的同时,还为客户提供专属的转保建议。

“保证续保”踩红线,百万医疗险处在十字路口

2015年,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推出“尊享e生”,拉开“百万医疗险”产品帷幕。

随后,2016年成为“百万医疗险”兴起元年,并开启了长达五年的“狂飙突进”。

凭借低保费、高保额、简洁明了的产品设计规则,以及成功的互联网营销,“百万医疗险”吸引了寿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100多家保险公司、80多家中介机构参与。

据众安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百万医疗险自2016年正式诞生以来,用户数量与参与保险公司主体数量都呈现较快增长。

2019年用户规模已达6300万人,2020年突破9000万;保费规模也从2016年的10亿元增至2020年的520亿元,预计2022年突破千亿,2025年达到2010亿元。这意味着“百万医疗险”类产品五年增长超过50倍。

然而,根据2019年制定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健康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经银保监会批准,可以经营健康保险业务。前款规定以外的保险公司,经银保监会批准,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这意味着,除了中国仅有的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之外,财险、人寿等保险公司仅允许从事低于一年期的保险承保,百万医疗险的“保证续保”已经变相突破经营业务边界,属于违规操作,狂飙突进中蕴含着巨大风险。

上海一位健康险公司的产品设计经理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短期健康险的精算原理与财险公司相同,而长期健康险的精算原理与寿险产品类似。一些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短险长做”,不仅违反了保险原理和监管规定,更会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除了踩红线的“保证续保”之外,“百万医疗”产品还陷入到了多重“内卷”之中。

i云保保险产品负责人鲁田天表示,第一、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保险产品的同质化严重,纵向观察各家保险产品,会发现形态几乎都很类似,做得更多可能是数字游戏;第二、在产品设计上缺乏创新性,产品的开发、定价来源于大数据法则,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很难再在创新上迈进一步;第三、百万医疗产品在互联网渠道的价格战成为主流,推高了渠道费用,但保险公司的利润几乎被挤压得异常严重,甚至出现承保亏损。

5月18日,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表示,截至目前,健康险业务已经有160多家保险公司、90%的保险中介公司以及80多家互联网平台在参与,同时近一年多来还有上百个城市正在探索“惠民保”业务,虽然健康险业务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但是也正面临着“峡谷式”的竞争。

法国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人寿及健康险总经理王晖则表示,中国的百万医疗险现在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三个关键问题考验着产品运营:

首先,中国很多公司的百万医疗产品“恶化率”非常高,考虑到中国医疗膨胀率8-10%、业务管理不善等问题,未来都会导致产品理赔率持续恶化。在社保承担大部分昂贵治疗费用的同时,应保证百万医疗险的风险暴露可控。

第二,在百万医疗险面世到现在经过6年的时间,保费不仅没有调高,反而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因在下降,而且赔付率升高、营销费用上涨,对于百万医疗险的长期发展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调费问题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严峻。

最后,“惠民保”一类的产品可能对百万医疗险产生很大的冲击。但各地的社保政策不一样,很难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因此,对产品更精细化的管理和经营考验着保险公司的能力。

健康险未来路在何方?

此前,百万医疗险成为部分保险公司短期内扩展市场的利器,但经过五年发展,单纯的价格、渠道、佣金比拼将很快成为过去,不规范的续保条款也被正式终结。

转变“百万医疗”产品的发展动能、经营思路成为业内共识,制定商保目录、扩大承保人群、融入大健康生态、精细化管理等,或将成为未来百万健康险的发展方向。

“未来,商业健康保险仍需打开人群空间,特别是非健康体将是未来最大的健康险客群。”思派健康副总经理陈明东表示。

他把非健康体人群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重疾类,人均费用高但治疗时间非常短,具有意外险特征;其次,是庞大的慢性病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均费用非常低。

“未来,健康险的产品核心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把健康体和非健康体进行绑定,扩大参保率,从而降低保费。”

他表示,从管理方式上看,未来健康险会从事后理赔模式向前端转移。保险行业将共同制定商业保险目录,按照保险的模式做到事前管控、过程管控,不再只是事后管控。

“惠民保也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很大启示。惠民保的优势是销售渠道不单一,互联网、政府、代理人,所有的渠道都参与其中。协同创新的混合渠道模式,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说。

事实上,保险公司联合医疗数据公司实现控费,与医疗健康行业深度融合,实现对理赔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保险理赔率节节高升的“死亡螺旋”,也被视为健康险行业未来趋势之一。

镁信健康副总裁钱叶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险赔付率差距非常大,要么超赔,要么不达标,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保险公司没有办法管好后端的医疗服务,也没有能力跟药企谈判获得更好的价格。

“真正的健康险更应该归为医疗行业。”钱叶表示,美国著名健康险公司联合健康的整个业务贡献里面,前端卖保险占50%的收入,后端健康服务也占到50%。从利润的贡献来讲,后端利润贡献更大。

他认为,中国现在整个健康险还处于非常起步和萌芽的状态,行业内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寿险和财险公司转型而来。创新医疗支付服务通过连接保险和医药这两个行业,让保险公司能够介入到整个医疗健康和医药的环节里,探索真正的产品创新。

“甚至,未来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类型设计出相应的健康险,不管什么疾病状态、不管什么年龄,想买保险的时候就能买到,而且在出险的时候也不会被拒赔。”他说。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