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拾荒”二十年 海洋环保就是一场马拉松
瞭望 2021-05-09 11:39

尽管有着黝黑肤色的掩饰,李波身上的伤依然清晰可见。那是清理海洋垃圾时,珊瑚礁石、钢丝、玻璃碎片、渔网和魔鬼海星等留下的印迹。

从吉林长白山来到三亚,42岁的李波用20年时间和30多处伤疤的代价,换来了40多吨白色垃圾的清理,挽救了难以计数的珊瑚礁。

如今只要出海,李波仍习惯随身带着环保袋或网兜,看见海洋垃圾便随时清理,因此常常被误认成拾荒人。在守护海洋生物家园的同时,李波一家人至今仍挤在17平方米的出租房里。

“水肺”

李波始终觉得自己像一条鱼,天生属于大海,只是缺了副像鱼鳃一样的“水肺”。

他是在吉林大山里长大的孩子,儿时对大家都喜欢的明星贺卡不感兴趣,却对一张张海南碧海、蓝天、椰树、夕阳风光的贺卡情有独钟,心驰神往。他从黑白电视时代开始搜集关于海南的信息。

2000年,李波从长白山山村出发,辗转70多个小时来到举目无亲的三亚,完成了和大海见面的愿望。哪怕证件、行李丢失,他也不忘先奔向海边,尝一口海水的味道。

拎着仅剩的鞋子,李波睡天桥、睡沙滩,终于在一家海边小餐厅找了份杂工的活,每天睡不到5个小时。而每到下班时间,他都会兴奋地一个猛子扎进海里,游到精疲力竭,幸福地“瘫倒”在沙滩上。“有时戴着泳镜潜下水去,鱼儿从各色珊瑚和珊瑚丛中游过,如同梦境般,至今还印在脑海里。”

但这种幸福并未持续多久。一场台风带来了塑料袋、饮料瓶和挂着鱼蟹的破烂渔网,海底的珊瑚礁丛、沙滩和近海变成了“垃圾场”。

“我的心一阵阵刺痛,当初的美景和现在的惨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下意识地想把它恢复原貌。”一整天时间,一个孤零零的身影,用绳子、编织袋捆装和清理着大把大把的海洋垃圾。

李波发现,海洋垃圾不只漂浮在海面、堆积在沙滩,还大量沉于海底。他又默不作声地戴好泳镜,一次次闭气下潜,徒手清理塑料垃圾、包装袋、草帽、人字拖和杯盘等本不属于海里的污染物。

出于对大海的热爱,李波后来转而从事游泳潜水教学工作,工作之余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清理海洋垃圾。

他参加了当地海洋保护组织和救援队,省吃俭用配备了更加安全的潜水装备及救援装备,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水肺”——一种自携式水下呼吸装置,潜入水中后,可凭借它来自由呼吸。

“潜入海底时,整个世界安静下来,时间仿佛静止,一切都太美好了。”看着各类热带鱼群和被自己一次次清理干净的珊瑚礁,李波就一个人偷偷地笑,“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

漩涡

爱笑的李波,显然已经忘记了身上还在隐隐作痛的伤口。他不经意地露出了双手上几个像被针头扎出来的孔洞,这是最近在西沙清理“珊瑚杀手”魔鬼海星时留下的伤痕,手指肿胀到无法正常弯曲。

每个伤疤,都是一个故事。对于海底垃圾清理志愿者而言,每一次下潜,都如同闯进一个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漩涡。

2008年,李波在水下清理垃圾时,突如其来的大浪将一张废弃渔网反扣在他身上,缠住了还未意识到危险的他。李波拼命踩水挣扎,好不容易跃出海面脱险,但大腿、后背、腹部早已被渔网线割伤,险些丧命。

2015年,李波在水下捡拾垃圾,正要上浮时被渔网钩住,他用尽全力挣扎了10多秒,最后拉掉脚蹼才捡回一条命。

废弃渔网被海洋环保人士形容为“幽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这些占了海洋垃圾十分之一的“幽灵”,在漂流中会不断绊住海洋生物,无论是海龟、鲸豚还是珊瑚,只要被网缠住、拖拽,就几乎只剩下死路一条。

心有余悸的李波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开始攒钱买更安全、更有效清理海洋垃圾的装备:潜水服、调节器和更结实的脚蹼。

李波坚信自己能征服破坏海洋生态的“幽灵”,但他最初并没想到,清理渔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特别小心,不亚于外科手术和考古”。当发现珊瑚被渔网钩住,李波会用随身携带的潜水刀或剪刀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割断渔网,然后慢慢收拢再折叠起来,否则渔网极易毁坏珊瑚礁生态。

李波的足迹遍布三亚的各大珊瑚礁区,无数珊瑚礁因被李波精心呵护而免遭破坏。但清理海底垃圾充满危险,李波常常被离岸流推得失去重心,脖颈被绳子勒住,全身挂在珊瑚礁上,尖锐的礁石划伤并刺破皮肤。而长期潜水,使他出现减压病,时常伴有耳鸣、头昏,隔段时间就要去医院做治疗。

“当我被大网困住时,对一只海龟被网线缠住挣扎以致遍体鳞伤的情形感同身受。”李波说,人类在无止境地获取海洋资源,如果不呵护它,就会没有资格再去享受它的馈赠。

赛跑

李波在20年的“拾荒”过程中,清理了大量海洋垃圾。与此同时,少有人知道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这些垃圾每年造成1500万个海洋生物死亡,且数字在不断攀升。

李波觉得自己的所为,如同浩渺宇宙中的一粒星辰,微不足道。如果全民不行动起来,几十年之后,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可能会破坏掉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最关键的,是提升大众的海洋环保意识。”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游客们随手丢弃垃圾的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清洁垃圾的时候,他还常常被人当成真的拾荒者,没少受到嫌弃的目光;在院校做海洋环保宣教时,讲到“一个不能降解的塑料瓶可以从内陆千里迢迢进入大洋”时,满屋子学生听得目瞪口呆,少有人意识到大海正经历污染劫难。

“海洋环保就是一场马拉松。”李波开始发动身边人一同加入到海洋保护行动中来。受李波影响的海洋环保志愿者人数已达万人以上。

李波的学员有一门必修课,就是随他潜入海底清理垃圾,就连日常救援队的训练,也常常与清理海岸、海底垃圾并行;14岁的儿子,也早被李波培养成了带上网兜潜水清洁垃圾的小能手,出门时习惯问一句:“爸,我们是带大网兜还是小网兜?”三亚本地一些渔民也加入了保护海洋清洁行动。

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全国许多沿海地区的城市都在实施保护海洋、减少白色污染、维护海洋环境的行动方案。保护海洋也变成了全球行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涌现了潜水“拾荒”人,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参与其中。

李波希望将来有一天,他可以办一个“海底垃圾图片展”,将他见到、捡到的垃圾拍摄下来,用来警醒观展的人。他想,展览中还应该有幅特殊的图片:一只喜欢贴着大型鱼类和船底生活的?鱼,形影不离贴在正在清理海底垃圾的自己身边,双方和谐相处,互不打扰。

——这是真实的经历。李波说,那时的他就像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编辑/董振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