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她自大山来,此心向考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5-03 19:00

“我已经在工地上呆了五个月了,后天就能回家啦!”

好友纳兰本科阶段的后半程,基本都在不同的考古工地上度过。炎炎夏日中,她与同班同学戴着大遮阳帽,穿着防风衣,再用纱巾裹好脸,却依然在夏风扬起时,能吸满一鼻子的沙子,待回到住宿处洗漱,洗下的水里都是泥沙,活脱脱一个个“吃沙少女”。工地上的伙食也简单,一荤两素配米饭,纳兰却吃得自在,每餐拍照,与我分享,完全没有半分抱怨苦和累的意思。

所以,当我感慨“你真是能吃苦”的时候,纳兰报以微笑:“我不觉得苦呀,考古很有意思,比如从出土的文物中还原我们的文化,从文物的细节之处去遇见几千年前的社会形态,是不是听上去就很棒?”我点点头,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这是纳兰的兴趣所在,也与她自身的经历有紧密联系。

纳兰的家乡在陇南,是一个推开窗大山就近在咫尺的村落。她的父母都是农民,爷爷则是民办教师,因此,家中也格外重视读书——只要孩子愿意读,且能读出不错的成绩,家里会无条件支持。纳兰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跟她开过一次玩笑:“如果我们没有钱了,无法供你读书了,你明天就别去上学了。”小小的纳兰毫不畏惧地为自己辩争:“那我就去法院告你们,你们违反义务教育法!”语罢,全家笑成一片。

村子里的小学师资匮乏,老师总是缺勤,有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在读几年级。纳兰记得很清楚,四年级时,班上一共有13个同学;五年级就要到乡里去念书,13个同学就少了两人,变成了11个同学;等初高中念完后,11个同学变成了6个同学,而真正考上大学,凭借读书一路走出大山的包括纳兰在内,只有两名同学。

对于纳兰来说,读书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也很开心,哪怕是被支配去做体力活,她也乐得与同学们一起忙里忙外。瘦瘦小小的纳兰虽然不会被安排最重的体力活,她也自知无论是摘花椒还是种地,都吃了力气小的亏,不如好好读书。起初,她想像爷爷那样当老师,决定考师范学院;等上了高中,她又想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于是,选择了考古专业——既能在工地上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能在办公室里搞科研,去解析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成绩优异的她考上了考古学专业全国排名靠前的西北大学,本科四年后直接保研,研究生三年级时,她又去参加了考古单位的公开招聘考试。由于陕西考古单位在纳兰的上一届并没有招考,纳兰就和学姐学长们同场竞争,最终,她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三的成绩进入汉阳陵博物馆工作。“我就是汉景帝刘启的洗脚婢!”这是纳兰最常和我说的一句玩笑。

如今,作为考古科研工作者的纳兰时不时地被借调到工地干活。今年二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工地勘探时,发现了古墓葬3500余座,纳兰就是被借调的考古工作者之一。她告诉我,西汉、北周的帝陵都在这里,隋唐大规格墓葬也选在了这里,因为地势高、风水好。我打趣道:“果然,你们西安的考古队可比施工队忙多了!”纳兰附和:“加班开展考古发掘,也是为了让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进行嘛!”

读书默默而有力地改变着纳兰的内心,改变她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人生模式。在她个人标准的判断中,她觉得现在的自己活得很轻松。无论是生活工作的方式,还是所认识的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都让她不卑不亢地活着,让她心灵干净,从不为出身自卑,而是每天清晨都是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醒来,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文/音乐水果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