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造林5.45亿亩!应对气候变化 数据里看中国贡献
央视新闻 2021-04-22 10:40

今天(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最新森林资源评估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世界森林面积每年净损失7050万亩,同期亚洲每年净增加1755万亩,而亚洲森林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中国。

森林增长的背后,是我国持续植树造林、修复草原湿地、加强荒漠化治理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推进了国土绿化,更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

去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达到新高,这跟中国展开的大规模国土绿化密不可分。

在全国,过去五年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草原生态状况逐步向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持续增强。湿地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阶段,五年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荒漠化防治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

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到33亿亩,其中人工林面积12亿亩,居世界第一。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最多的国家。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 张国斌:目前已经完成了我们国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承诺的,到2020年的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并且现在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1.86亿吨,根据两期的清查结果相比较,每年增加的碳储量在2亿多吨,相当于固定二氧化碳7到8亿吨左右。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最新森林资源评估结果表明,全球森林生物质碳储量从2010年至2020年增加10亿吨左右,增加的绝大部分来自中国。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 文康农:中国的森林增长呈现出相当积极的趋势,在过去30年里,中国的森林净增面积最大,这说明了中国的森林发展和成就对整个世界是多么重要,森林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绿色资源。

严格生态空间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

红树林是全球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有着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海湾红树林。唐上波是保护区内一名鸟类观察员,他从2014年首次发现世界极危物种——勺嘴鹬之后,每年都能在保护区内看见它的身影。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唐上波:今年我监测到7只勺嘴鹬,为数量最多的一次,经过我们调查,保护区这个鸟种类,从2008年的187种,提升到2021年的296种。

勺嘴鹬对栖息地要求非常高,能来这里觅食、栖息,得益于保护区采取了人工种植、网格化管理等措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红树林保护区面积从1274公顷扩大到现在的3000公顷。

广西防城港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吴志鹤:我们主要是对珍稀红树品种进行育苗攻坚,像小花老鼠簕(红树品种)这个珍稀的品种,我们采用单芽扦插等育苗技术,使它原先有2000多株的种群数量提高到现在的3000多株。

生态保护,规划先行,2020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就明确将红树林及适宜恢复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初步完成,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外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涉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5个优先区域,覆盖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 杜官印:国家将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等生态屏障的建设,强化对红树林以及热带雨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野生动植物种群增加

云南地处全球36个生物最丰富且倍受威胁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核心和交汇地带,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随着当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持续增加。

近日,在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植物分类专家,成功培育出了濒危植物水青树的种苗。

中科院哀牢山生态站植物分类技术员 杞金华:水青树它是我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最原始物种之一。所以它的种群数量及其稀少,对我们物种保存具有很大的价值。

不仅是对植物,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还对大寨子西黑冠长臂猿和灰叶猴也进行巡视监测。黑冠长臂猿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大寨子观测站负责人 赵贤坤:现在野生动物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前在这个周围,附近很难看到野生动物,但是现在这个长臂猿,灰叶猴都到村子边。兽类斑羚,鬣羚,野猪,豪猪在村子附近都能够看到了。能够说明我们这个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了解到,整个云南的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362处,初步形成了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物种保护体系,85%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亚洲象、滇金丝猴、滇池金线鲃、华盖木、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 岳修虎:要划定生态保护的红线,尽量减少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下一步我们要加强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实施濒稀物种抢救性的保护工程。

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发布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刚刚发布的青海湖2020年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青海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湿地指示性物种、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增加,植物种类达227种。

从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续对青海湖区域内的水鸟、普氏原羚、黑颈鹤以及植被进行监测。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侯元生:主要是监测咱们保护区范围内动植物的分布,包括它的种类分布和植物的生长状况、植物的覆盖率,动物的物种的数量、种类以及分布。

在去年3月至今年2月中,保护区管理局共开展水鸟监测9次,监测水鸟样点169个,共监测记录到水鸟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6种。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侯元生:水鸟作为青海湖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那么2020年咱们监测到水鸟是46.2万只。从2016年到2020年这5年间,我们整个水鸟的种群数量是呈增长趋势,就说是每年平均增长到5万只左右。

此次青海湖区域监测到的植被类型有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荒漠等七个植被类型,结果显示,生长的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有利于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牲畜生存与发展。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侯元生:2020年我们整个共监测采集和记录227种植物。我们在2007年首次做植被监测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整个青海湖的植被覆盖率是65%,2020年我们的植被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6%。

普氏原羚和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青海湖区域的旗舰物种,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在3000只左右。从2017年至2020年普氏原羚每年增长500只到700只之间。黑颈鹤在青海湖种群数量突破100只。(央视新闻)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