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让我来扔垃圾!今天的厨余垃圾是我分类的,我分得可认真了!”在田村路街道阜石路11号院社区的垃圾分类桶站前,一位小朋友从妈妈手中接过放有厨余垃圾的袋子,熟练地站在厨余垃圾桶的前面。收到感应后,垃圾桶门随即打开,这名小朋友稍稍踮起脚尖,将袋子内的厨余垃圾扔进了垃圾桶,之后又把塑料袋扔进了“其他垃圾”的垃圾桶。自从11号院社区规范化垃圾分类桶站之后,这个蕴含着不少科技便民元素的分类桶站,就成了小区里不少居民都要来“打卡”的热点。
阜石路11号院小区始建于1996年,现有五栋居民楼,常住人口约730人,属于老旧小区。2018年6月,由部队管理改为聘请物业公司管理。同时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为了在这个老旧小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街道、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四方联动,形成了垃圾分类共管的常态化工作格局。
征集民意利用空间 投放值守更加方便
走近这个新建成的生活垃圾分类驿站,首先看到的就是四个颜色鲜艳的分类垃圾桶。在垃圾桶上有感应式柜门,一旦人走到相应的垃圾桶前,垃圾桶门就随即打开,居民将垃圾投入后,桶门自动关闭。在垃圾桶最中间,设有一处脚踩式温水冲手池,居民在处理过垃圾后,脚踩即可冲手。“之前扔完厨余垃圾,手上经常会沾点东西,这下可以直接在这里把手冲干净,可卫生多了!”居民李阿姨表示。
除了居民投放垃圾的环境有改善之外,垃圾分类志愿者们值守的环境也有了提高。在分类垃圾桶旁,设有一间供值守人员们短暂休息的小房间。在天气恶劣时,值守人员们也有地方歇歇脚。
在桶站规范化之前,小区每栋楼前都设有一个垃圾桶站。有的居民反映到夏天的时候有异味,不让放到楼前。后来社区集中设立了三处桶站,又有居民提出投放垃圾不方便。针对这些问题,业委会和物业召开十多次会议进行研究协调。社工们专门做个别居民的思想工作,谈心、谈话,解释集中投放、分类投放的好处。通过反复做工作,这些重点人员的态度都有转变,支持垃圾分类工作。
针对统一桶站的设置,居民们也提出了不少小建议:希望垃圾桶可以增加把手,方便居民投放;每次扔完厨余垃圾总会弄脏手,不太卫生……在决定对桶站进行规范化升级之后,田村路街道多次在社区召开居民意见征集会,这些居民提出的合理化小建议,也全部纳入了规范化垃圾桶站的建设中。
社工居民轮班值守 营造良好参与氛围
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管辖阜石路11号院社区的东营房社区居委会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运用进门入户、集中宣传、宣传展板、资料发放等形式,还将垃圾分类的宣传推广融入到各种活动中,让居民在欢乐的氛围里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宣传到位了,居民们参加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更强了。志愿者跟保洁人员每天早上7点至9点,晚上6点至8点之间值守在桶站边,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为了加强常态化管理,社区组织了常态化的巡查组,将原有的11个巡查组扩编到18个组,每组三人,共54人。每天安排一个组巡查,每天都要将巡查情况在微信群中通报。当看到有不文明的垃圾投放行为时,巡查队员们总会上前耐心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如果看到有垃圾遗撒,队员们则会随手拍下照片,发到社区群中,保洁人员看到后会立刻进行处理。
编辑/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