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港大研究团队:四个依据证实首例新冠二次感染者不是复阳
南方都市报 2020-08-28 16:39

新华社报道,香港一男子3月底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经治疗后康复出院,于8月外游返港后再次确诊,香港大学研究人员表示,这是全球首宗新冠病毒重复感染案例,显示曾受感染人士并非终身免疫,此事引发广泛关注。8月25日,学术期刊《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港大研究团队论文。

8月27日,南都记者专访该研究团队,论文的通讯作者、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袁国勇向南都记者表示,有四方面依据可证实该病例并非所谓“复阳”,而是具有传染性的二次感染。团队表示,这一重复感染病例的证实,可能意味着自然感染不能真正实现群体免疫,疫苗也难以达到终身免疫的效果。因此,针对疫情的流行病学控制措施不可松懈。

研究:先后检出两种不同毒株,二次感染期间有传染性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名33岁的香港男子。其在今年3月末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咳嗽、发烧和头疼等症状持续了3天。3月29日住院时,全部症状已消退。4月14日,两次时隔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后,他康复出院。然而,8月15日,他从西班牙途经英国回到香港时,在香港机场的入境核酸检测呈阳性,此后一直没有出现症状。

研究团队如何判定该病例实为二次感染,而非此前各地偶有报告的“复阳”?8月27日,论文的通讯作者、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袁国勇向南都记者表示,有四个方面的依据。

首先,全基因组分析显示,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到的SARS-CoV-2毒株属于不同的分支/谱系,存在24个核苷酸差异,说明两个毒株完全不同。

其次,该例病人第二次感染住院期间,血液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升高,病毒载量一开始相对较高,随后逐渐下降。患者血清开始没有抗体,住院隔离的第5天检测到SARS-CoV-2抗体,表明这是一个真正的急性感染。

第三,该病例第一次与第二次感染之间相隔142天。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在症状出现一个月后就无法检测到病毒RNA,超过一个月的长时间排毒的案例很少。袁国勇向南都记者指出,据其所知,仅有一份报告显示,一名孕妇在首次检测呈阳性的104天后仍被检出病毒。

此外,该患者最近去过欧洲,而欧洲自今年7月下旬以来又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比对结果显示,患者第二次感染期间获得的病毒基因组与欧洲7月和8月采集的毒株在系统发育学上密切相关。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向南都记者表示,分析该病例的特征时发现,该病例第二次感染初期的病毒载量较高,集中在鼻子部位,下呼吸道以及肺部却没有感染,说明其在经过初次感染后,体内有一定的免疫反应,使得第二次感染时病毒难以在鼻黏膜以外的地方复制。

对于该病例重复感染后的传染性,金冬雁表示,“鼻子(病毒)浓度这么高的时候,打一个喷嚏可能就把很多人感染了。”但该病例的病毒载量很快下降,即高传染性的窗口期很短。

论文之外:重新审视疫苗效力与适用范围,重复感染比例有待研究

新冠肺炎确诊者康复后再感染的首次证实意味着什么?8月27日,论文作者之一、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向南都记者表示,其认为,这一病例说明,患者即使通过自然感染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免疫,也可能不足以防止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仍可能像普通感冒的人类冠状病毒一样在全球人口中持续存在。

杜启泓表示,既然自然感染也许不能实现群体免疫,而疫苗接种可能诱导更好的免疫反应,疫苗将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必要条件。他呼吁,康复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仍应接种疫苗。此外,如保持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流行病学控制措施不可松懈。 

金冬雁则认为,公众一开始对新冠疫苗的效用比较乐观,如今可能需要降低一点期待值,因为效果再好的疫苗的效力往往也比不过一次自然感染。他同时也指出,可以通过多次接种提升疫苗效果,如果疫苗能使患者感染时不出现症状,或不出现重症,也不失为一种保护。

针对上述发现,当地时间8月25日,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此一例为康复后二次感染,并不常见。

然而,港大论文引发关注后数日内,陆续有多国媒体报道荷兰、比利时、巴西等地存在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8月27日在广州市政府新闻办新闻采访活动上表示,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是个别现象,他呼吁,不要对康复者另眼相看。

金冬雁指出,目前首要的问题,是这例重复感染的患者究竟能代表多大比例的人群。“他代表的是千分之一的人,百分之一的人,还是百分之十、百分之八十的人?”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

玛格丽特·哈里斯也提出,重要的是该案例对免疫反应意味着什么,目前有很多研究正在跟踪测量人体中的抗体水平,来了解天然免疫保护能够持续的时间。袁国勇和杜启泓向南都记者表示,团队将继续研究观察二次感染病例。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编辑/马晓晴

相关阅读
深度|面对“二次新冠”,我们为何不用害怕?
​第一财经 2023-05-28
Qnews|吴尊友谈“复阳”:“复阳”者一般情况下不需特殊处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3
女子阳康后,仅3天就“复阳”!哪些人最容易“复阳”?千万别大意!
健康全说 2023-01-01
张伯礼院士:康复后,这些人群要小心二次感染
科技日报 2022-12-28
病愈后会不会再中招儿?阳过须知必须了解
北京日报 2022-12-21
如何区分复阳和二次感染?专家回应
天津科普说 2022-12-21
“阳康”后15天才有抗体? 错!两周内也不容易感染
解放日报 2022-12-21
“阳过”须知
北京日报 2022-12-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