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坛医院鏖战新冠打满全场
北京晚报 2020-08-27 09:19

8月25日,1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和1例境外输入病例治愈从北京地坛医院康复出院。北京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实现清零。

1月12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了两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打响北京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的第一枪。8月25日,坚守了226天的地坛医院终于迎来了“清零”。226天里,北京地坛医院共收治确诊患者612例,其中本土患者490例,境外输入患者122例,患者中重型63例,危重型32例。在收治的所有确诊患者中,男性322例,女性290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的只有6个月。此外,地坛医院还接收机场和隔离点转送筛查人员3099人。

从凛凛寒冬到灿灿金秋,地坛医院打满全场,终于迎来了“清零”的这一天!

2月14日,新冠肺炎患者奇奇(化名)一家人从地坛医院康复出院

最新动态

8月25日,随着地坛医院的最后两名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境外输入病例治愈出院,本市新冠肺炎确诊在院病例全部清零。

7月27日,本市通报新增1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打破了本市自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之后已经保持了连续21天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的纪录。之后,又相继有3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

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的4位患者均被收治在北京地坛医院,临床分型是普通型,病情相对较轻。但第一位患者入院时,心理负担较重,医护人员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平复情绪;同时,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每天2次查房,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变化,防止向重型发展,同时积极采用中西医并重诊疗,进行对症支持等治疗,4名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境外输入病例中,男患者年龄较大,又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入院后高热不退,很快发展成临床重型病例,从影像学来看,已经接近危重型边缘,处于呼吸衰竭进展状态。专家组坚持每天会诊,中西医并重进行治疗,医护人员日夜密切监测,认真关注气道管理、振动排痰、手卫生、患者免疫调节、营养支持等每一个环节。住院两周后,在地坛、天坛、朝阳、协和、宣武、复兴、安贞以及中医院等多院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经过密切监测,联合应用经鼻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俯卧位通气治疗等,患者终于渡过了最危重阶段,核酸检测连续阴性,医护人员同时对其患有的基础慢性病进行积极治疗,终于迎来了康复出院这一天。另一名境外输入女性病例已于日前康复出院。

一场硬仗迎来尾声

1月12日,地坛医院ICU(重症监护)病房,一场硬仗接近尾声。

2019年年底,地坛医院收治了两例输入型肺鼠疫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日夜奋战,鼠疫患者救治工作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一名患者即将治愈。此时的医护人员沉浸在“创造了奇迹”的喜悦中。然而,就在这一天,两名武汉返京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收治,让这家与传染病较量了74年的医院抛开了喜悦,直接进入战备状态。

早在2019年12月30日,地坛医院感染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就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前往武汉调研,听到他从前方传来的消息,医院决定“必须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今年1月18日,“前哨阵地”的感染病急诊已明确要求“值班医护人员戴N95口罩”。1月19日,地坛医院ICU收治两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很快,一名又一名新冠患者住了进来。北京打响新冠肺炎疫情战疫的第一周,地坛医院收治了北京市近半的确诊患者和大部分危重症患者。

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即使地坛医院经历过多次重大疫情考验,面对这个新对手也丝毫不敢大意,不断从临床一线中积累经验、找寻规律。

2月下旬,捱过至暗时刻,北京战疫终于看到曙光:连续多天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10人以内。但地坛医院的专家丝毫不敢放松。2月29日,北京筛查出首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第一时间被送到地坛医院。北京第二阶断“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战疫开始了。短短几天,地坛医院入境人员筛查量从一天几人陡然增加到几百人。四个星期,地坛医院共接收机场和隔离点转送的筛查人员3000多人,占全市的65%!根据北京市防控工作要求,地坛医院从4月15日起承担北京抗“疫”阵地“最后坚守者”的重任。

6月11日,北京已经连续56天零新增。此时,地坛医院只剩下一位新冠患者。谁也没想到,一场硬仗接踵而至——新发地市场发生聚集性疫情,所有的患者集中在地坛医院治疗。再战新冠,因为有了前期的经验,地坛医院忙而不乱: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医疗资源集中调配,中西并重一人一策,有效救治无一病亡,这是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救治的一大特点。确诊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地坛人与20家兄弟单位106名支援医务人员在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中共同创下佳绩。

7月27日,北京通报新增1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病例。之后,又相继有3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确诊、1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这为北京市民再一次敲响警钟——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8月25日,地坛医院实现清零。

每天和死神掰手腕

有网友戏称地坛医院是“灭毒神炉”。大考面前,地坛人表现得淡定从容又自信。其实,自信从容“灭毒”的背后,全体医护人员每天都在和死神掰手腕。

5月13日,北京首例成功脱离ECMO(体外膜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为了这一刻,地坛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员的心被整整“吊”了98个日夜,每一天的救治都像走钢丝般艰难。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唯一使用ECMO的患者小娟,救治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危机四伏……

最艰难的时候,ICU病房同时有8名患者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10名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3名应用ECMO。

那段时间,地坛医院“大腕云集”,市防控领导小组医疗保障重症救治分组与国家专家组医疗救治组建立了每日会商机制,北京市重症专家组10多位重症学科、呼吸学科“大腕”天天来地坛医院报到。上不上抗生素?上什么抗生素?甚至呼吸机一个参数的调整,都是大家讨论后给出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速度与温度同频

有人说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体现了中国速度。这种速度,在地坛医院也能循迹。

1月29日,大年初五,市委市政府紧急启动地坛医院应急病区建设工程,26天昼夜设计建设施工,300张床位的应急病区竣工,在疫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底,境外筛查人员攀升最要劲儿时,一天时间,开墙打洞打通CT检查通道,调配献血车,核酸检测从每天2次增加到5次,2台移动卫生间和等候座椅到位,搭起救援帐篷为回家的人遮风挡雨;“24小时腾空医院,用于新冠收治”,6月17日下午3:00,院领导接到市卫健委的指示,当晚,医院本部和顺义院区全员连夜行动,24小时安全转移421名住院患者,腾空医院……

每一项工作都见证着全市协同作战、众志成城的全民抗疫力量。

有速度,更有温度。

“不要放下窗帘,孙教授要看风景!”为了满足重病患者孙教授的看风景的愿望,医生特别在病房的窗玻璃上贴上了温馨字条,让一度病危的孙教授重启了生命键。

“感谢,加油!”透过病房玻璃举起的字条,是患者任女士最想对医护人员说的话。

“杵指”,是一度病危的重症患者清醒后用笔写下这两个字。医护人员反复琢磨,良久才明白他的心意,于是,医患二人共同用手指拼出同心。

“确实是天使,我能活过来,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西城大爷”康复出院时,这样评价医务人员……

6个月大的婴儿在这里康复、92岁的高龄老人在这里治愈……

每天,地坛医院都讲述着医患并肩战斗的温情故事。

打满北京抗“疫”全场,一次又一次闯过急流险滩的场景犹在眼前。进入8月,北京地坛医院所有学科已经全部恢复业务,业务量已超过历史同期的50%。

74岁的北京地坛医院“兵不卸甲”,时刻待命。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召必至,战必胜。

文/记者 贾晓宏 通讯员 王燕

摄影/记者 阎彤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