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这个字的宝盖头象征着人头上的屋顶,燕子衔泥做窝,喜鹊树枝筑巢,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遮风挡雨的容身之所,而房子是这一切的载体。从大山上搬下来的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证明,房子,不仅装着家,还装着新生活的可能性。
过去那些摇摇欲坠的房子
昌宫终于在59岁这年有了一张全家福。
照片中,一家四口穿戴整齐站在新家客厅里,背后是新买的50寸电视机,女儿女婿在母亲身边抿着嘴笑,两个小外孙眼神写满好奇,看着镜头外。这是搬进新家后,政府统一组织给大家拍的。
全家福——这个概念在今年以前从未出现在昌宫的世界中,事实上,她以前的生活环境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生活在西藏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的昌宫,原本和村子里480户2154人一样,住在村子北边的山上,这里是高原牧区,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
山上的房子都是木石结构,空间低小,采光通风不好,白天还需要开灯;房屋布局凌乱密集,常常出现两家共用一堵墙的情况,墙左边的人家吵架了,墙右边的还能帮着劝架,隔音极差,而且还没有厕所。
此外,牧民们的房子位置多在坡地,路窄弯多,根本进不了车,搬运东西只能是手提肩扛,而且,村里学校、卫生所等机构都在山下,虽然看着不远,可每回下山都得走半小时左右。
这里电压也不稳,常常断电,一断就是两三天;吃水更是个大问题,山上没有自来水,村民想用水,必须去500米以外的地方用大水壶取水。
和昌宫同村的五年级小学生赤列措姆今年只有13岁,已经需要跟着家里人去取水,背着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水壶,她一天要往返5次。再算上帮家里洗衣服、做饭、学校和家之间的往返,小姑娘的课余生活忙得很。
原来的居住地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特别是近几年降雨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很多民房出现地基沉降、墙体开裂、漏雨等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房子,装着新生活的可能
扎杂村必须得搬家,可是搬去哪,怎么搬?
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背景下,2018年1月,扎杂村搬迁安置项目落地实施,新的搬迁点就选在了山下。
一开始,人们对于要搬家这件事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是世代生长的地方,感情深厚;加之对新房不了解,难免有所顾虑。平时共用一堵墙的邻居此时抱成一团,你家不搬,我家也不走。
针对这种情况,村党总支部书记扎西平措组织了专班,开展集中宣传,并逐一走访,一对一向村民讲解房屋功能、户型等细节,通过近半年的工作,终于锁定了169户788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其中79户29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根据《搬迁协议书》,建档立卡户每户需自筹资金1万元,非建档立卡户需自筹资金房建总投资的30%。房屋也根据每户人数的不同被分为4个种类,以昌宫家为例,她家5口人,对应的房屋面积为149.61平方米,由于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以自己只需要出1万元。
从2018年9月开工,到2020年6月村民搬进新居,新搬迁点的建设只用了不到2年,而且水、电、路、讯等设施全部配套到位,还新建了文化休闲广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户家里修建的水旱厕所,夏天可正常使用水厕,到了冬天水管冻住,水厕无法使用时,可以使用旱厕。
为了让搬下来的村民能安居乐业,搬得出、稳得住,扎杂村开始实施温室大棚、羊毛加工等项目,并鼓励大家去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务工,每人每天创收达到300元;而村里留守的劳动力,也根据自身情况实现了就近就便务工。
搬家后,赤列措姆以前放学走半小时才能回家,现在只用10分钟。搬进新家也让她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向往,她想去拉萨读初中,想做藏语老师,更想去上海或者北京读大学。
而昌宫则头一回感受到房屋宽敞明亮是什么感觉,再也不用担心断电了,在家里就能喝到自来水更是给了她新鲜的体验。“还是下来住舒服。”她笑着说。
现在,昌宫的女婿每天放牧的收入从10元提高到了140元,女儿也在外卖酥油、奶渣之类的吃食,家里养殖的羊和牦牛也将带来经济收益,在她看来,眼下的生活处处充满希望。
文/郎朗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