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宝宝闹夜可不是“长大就好了”这么简单
河南健康网 2020-08-21 08:30

今年一岁多的小亮亮,非常的漂亮可爱,但是夜里经常会出现异常哭闹,入睡后不久突然惊醒,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据妈妈介绍,小亮亮在小婴儿期时就经常闹夜,当时爷爷奶奶说:宝宝闹夜是正常的,等过了“百天”就好了。但是过了“百天”后,亮亮仍然出现夜惊哭闹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一病区主任秦清艳为您解忧。

导致夜惊哭闹的几种主要原因

1.宝宝身体不适,不论是头部、还是腹部,宝宝不会自主表达,只能通过“哭”发出信号。

2.大一点的宝宝如果受到外伤、意外事件、受到惊吓,睡前听恐怖故事或刺激性游戏使宝宝神经过度紧张,夜间易做恶梦而惊哭。

3.婴幼儿时期摄入维生素D不足,体内缺钙,使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同时还有多汗、枕秃、易激惹表现。

4.宝宝大脑神经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易导致睡觉时惊哭。

5.宝宝出生时发生脑损伤,没有及时给予治疗,表现夜里哭闹。

逐一排除原因,脑损伤不容忽视

如果宝宝出现阵发性哭闹,则需要紧急排除肠套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肠套叠经常能见到,而且经常会有误诊情况发生。肠套叠的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腹部腊肠样肿块。肠套叠需要儿外科医生诊断处理。

排除外伤、惊吓、不正确睡姿、缺钙等,建议宝妈一定要带宝宝找儿童发育和康复的医生看看。

众所周知,宝宝从孕育到出生是一个经过不断发育成长的生理过程,出生后如果宝宝吃得饱睡得暖,一般会很安详幸福地成长;如果是宝宝的脑发育遇到了问题,那么宝宝会出现易惊哭闹、睡眠不实、睡眠颠倒等明显脑神经症状,这时细心的宝妈一定要带宝宝看一下儿童脑发育科的医生,需要时进一步检测脑功能,确诊一下是否有潜在脑损伤。通过简单的全身运动评估、婴儿20项发育项目检测,就能早期发现宝宝的发育偏差,然后再给予专业的早期干预,宝宝的脑损伤就会慢慢恢复,发育也会慢慢转为正常,宝宝的哭闹问题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很重要

秦清艳说道,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宝宝都是从第一声啼哭开始,而且哭声越响亮,声音越干脆,就越能代表宝宝健康。殊不知,这个过程可不简单,随着这一声响亮的哭闹声,宝宝的肺脏张开,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呼吸。如果这次哭声不够响亮,为呻吟声,或者延迟出现哭声,甚至无哭声,那么会影响到宝宝的氧气摄入,继而影响到脑组织的供氧,从而出现脑损伤。

如果这种脑损伤不那么严重,就有可能被忽略,这种宝宝在小婴儿期就会出现异常哭闹,人们往往会认为宝宝闹夜是正常现象,长长就好了。殊不知,这些情况是宝宝在发出的信号,告诉看护者:“我有些头疼、头晕,我不是很舒服。”小婴儿的各种需求是通过哭声来表达的。

婴儿脑损伤多为早产、出生前后缺氧、窒息,宫内感染、婴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或其它危重疾病所致,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孩子称为“高危儿”,亦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损伤可表现为神经行为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脑瘫等。

秦清艳介绍,有一项技术能使脑损伤早发现早干预,为脑损伤儿童开启康复之窗。

全身运动评估技术:全身运动(General movements  GMs)评估是一种新型的评估方法,它源于欧洲的早期神经学评估技术,是通过记录并评估0-5月(孕周龄60周内)宝宝仰卧位时的全身运动录像,利用格斯他知觉对录像进行评估分析,从而早期预测宝宝是否存在脑性瘫痪等运动发育障碍,同时亦可早期预测运动发育正常的宝宝。

秦清艳提醒大家,宝宝夜惊哭闹不可大意,一定要及时找到哭闹原因,对症解决或治疗,必要时神经发育随访,以免耽误宝宝健康发育成长!

文/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来源:河南健康网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