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滕德永:清宫中的凉棚
文史知识 2020-08-16 19:00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智慧的古人创造出许多消暑办法。其中,凉棚最为简单,便于普及,得以长期沿用,甚至清代宫廷之中亦作为重要方式。

凉棚的普及

凉棚,顾名思义,即是指夏季用于蔽日取荫的棚子。在古代,凉棚出现较早。至唐时,凉棚已经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朝时,“长安富家子刘逸、李闲、卫旷,家势巨豪,而好接待四方之士。……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为避暑之会”(图1)。文中所记凉棚装饰奢华,是富贵人家附庸风雅的行为。其后,凉棚日趋普及。宋黄敏求有《凉棚》诗:“未庚赫日已焚空,亭午西斋坐甑同。横竹旋排苍叶密,小窗移在绿阴中。情知琐碎妨新月,稍喜牵得暑中风。分我清凉诗境界,一蝉吟到夕阳红。”宋艾性夫亦有《凉棚》诗传世:“数柱伶俜不架椽,密铺松发厚如毡。御风难觅深蓬岛,障日聊成矮木天。肥瓠引藤高浥露,闲花借荫省浇泉。热时构汝凉时撤,不是疏恩势使然。”黄诗与艾诗皆是描述凉棚之下纳凉消暑、怡然自乐的情形。文天祥也有诗云:“山深不用结凉棚,风起江苹暑气轻。”该诗描述了盛夏之时,山中舒适的气候条件,以至不需搭设凉棚。这亦从侧面反映出凉棚是时人消暑的重要工具。至明代,凉棚益加普及。记述明代宫廷事迹的《酌中志》载,三月间,宫中“制席箔为凉棚,以绳收放,取荫也”。京中富贵人家,“咸赏牡丹花,修凉棚”。由此可见,明代时凉棚已经成为京中人士避暑的重要手段。

古代自雨亭设计原理示意图

入清以后,凉棚的使用更加普及。清代时华北地区非常炎热。据资料显示,乾隆八年(1743)时京中气温一度高达四十馀度,持续近半月。此次高温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创造了有记录以来京中的高温之最——44.4度。烈日熏烤之下,中暑致死者甚多。乾隆皇帝颁发谕旨,令京中衙署置办解暑药物,以减少高温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当然,这种高温仅是特例,并非常态,但华北盛夏依然酷热异常。由此,凉棚益为京中人们所重视。“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即是真实写照,这里的天棚就是凉棚。

清宫凉棚的兴盛

京中高温不仅影响普通居民的生活,亦影响至宫中。

紫禁城中,宫殿密集,人员众多,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植被很少。除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等处有部分树木外,其馀各宫基本上没有什么高大植物,不能起到遮阳作用,暑热更甚。自康熙开始,清代皇帝在京城西部修建园林,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以消夏避暑。尤其是避暑山庄修建之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都将其作为避暑的首选。

即使如此,清代皇帝依然苦之。

乾隆皇帝酷爱写诗,一生留诗四万馀首。在这些御制诗里,描写夏日炎热天气的诗颇多。据统计,直接以“热”为题的诗多达一百一十三首。这些诗主要分布在《御制诗集》二、三、四集中,分别多达二十三首、三十四首和三十一首。在御制诗初集及五集中数目相对较少,分别有十一首和十五首。此外,在描写夏雨、秋雨、消暑的诗文中,亦多记述炎热状况。“数日增炎剧,烦熇逼榻筵”记述暑热难眠的情形;“婪暑今年剧,溽蒸可奈何”“挥扇依然白汗漓,披薰无那座频移”记述暑热令人烦躁不安的情形;“午热殊迫逼,挥扇犹汗流”“午热今朝不可当,高台无处得乘凉”直接记述暑热来临,避无可避的情形。

虽然清帝频繁奔赴承德避暑,但宫中搭建凉棚的活动并未停止。因为皇帝出巡之后,宫中仍有众多留守人员。其中既有身份尊贵的后妃、公主、皇子等,也有众多的御用机构负责人员。盛夏来临之际,他们亦能得享这一待遇——搭建凉棚。此外,皇帝有时亦在京中避暑,此时宫中各处搭建凉棚数量更多。

对于宫中凉棚,嘉庆以后诸帝多倚之为避暑良器。嘉庆皇帝有诗云:“凉棚蔽骄阳,好风透丛木。”又云:“室中自有招凉扇,庭际堪亲却暑棚。架缚良工矜手敏,卷舒快意抉云层。风来隔牗迎清爽,日丽当天避郁蒸。”更云:“片席平铺四面充,小年清荫讲堂中。从绳舒卷阴晴判,架木牵连尺度工。滴滴长听初歇雨,疎疎不碍欲来风。深秋莫怨同纨扇,翠幕高澄爽豁空。”这些诗皆是咏叹凉棚良好的避暑效果。凉棚令皇帝可以得享凉风,躲避烈日,卧听雨声。道光皇帝亦深得其味,作诗云:“消夏凉棚好,浑忘烈日烘。……自无烦暑至,飒爽畅心中。”赞叹凉棚乃“神结构”“纳爽延高下,当炎任卷舒”。

总体而言,皇帝的承德避暑活动极大地减少了宫中对凉棚的需求,但这一状况在晚清时期发生了变化。道光朝始,清代皇帝不再赴热河行围,皆在京中消暑。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纵火烧毁了圆明园,这严重影响了清帝的避暑。同治年间,同治皇帝又重建了颐和园,只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后避暑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搭建凉棚成为宫中避暑的重要方式。

清宫凉棚的搭建

由于档案的缺失,清宫初设凉棚的时间不详,但雍正时期(1723—1735),宫中已有搭建凉棚的记载。乾隆元年,内务府即奏请搭建凉棚事宜。此后的档案中,宫中搭建凉棚的记载颇有。由此可见,凉棚已经在宫中广泛应用。

宫中凉棚的搭建有着严格的程序。盛夏来临,内务府即根据成案,奏请搭设凉棚。钦天监选定吉时,并奏明皇帝。在得到皇帝的谕允后,内务府备办各项材料及选派工匠,并行文宫中各处,入宫搭设。处暑以后,天气转凉。钦天监选定拆卸凉棚吉时。一般而言,钦天监选定的吉时并非一个,而是有若干个,以便于皇帝选择。待皇帝亲定之后,内务府带领匠役入内拆卸。

宫内凉棚的形制较为固定。前文曾经提及明代宫廷搭设的凉棚,其中有“制席箔为凉棚,以绳收放,取荫也”之句,意为以“席箔”遮阳,用绳子控制其开合,便于通风、采光。这里虽未明确凉棚的具体做法,但清代宫廷所制应与其基本一致。在故宫博物院所藏诸多清宫烫样中,有一件较为特殊——长春宫的凉棚烫样(图2)。根据烫样中的长春宫布局判断,这应是一件清晚期作品。烫样立体地再现了宫中凉棚的形制,并以文字注解凉棚各处的尺寸、材料名称等内容。凉棚以杉木为主体框架,高高立起,超出长春宫一区所有宫殿。顶部呈 “人”字形,上覆盖苇席。而且为了便于通风、采光,凉棚顶部开有天窗,前后各五个。每个天窗各安设卷帘两层。上层为油布,以为防雨;下层为卷箔,用于防尘。由此可见,这应是源于明代宫中凉棚做法。清宫的凉棚还追求整体的美观效果。不仅形式与该处宫殿相似,而且各处装饰也基本统一。整个凉棚涂成红色,与环境融为一体。

长春宫凉棚烫样

清宫凉棚使用区域广,搭设数目众多。乾隆时期,内务府奏请搭设凉棚的区域有养心殿、乾清门外等处。但这些并非宫中凉棚的全部,在皇太后居住的寿康宫、造办处等各处作坊亦有搭建。尤其是造办处作坊,其所需凉棚并非皆有成例,有的是根据御用活计需要而临时搭建。晚清时期,宫中凉棚遍及各处。尤其是慈禧太后掌权时期,或许是害怕酷热,或许是对凉棚情有独钟,几乎在其足迹所至之处,皆要搭设凉棚。据档案显示,当时宫中在宁寿宫阅是楼搭盖凉棚一座,东西丹墀凉棚二座,皇极殿院内东西丹墀二座,养心殿院内凉棚一座,毓庆宫院内凉棚一座,南花园凉棚三座,西苑仪鸾、福昌殿前后院内凉棚二座,并前后东西两山凉棚四座,纯一斋、涵元殿院内凉棚二座,景星殿、庆云殿凉棚一座,茶、膳、药房院内凉棚三座,福禄居院内凉棚一座,司房院内凉棚一座,(海内)头所院内凉棚一座,二所院内凉棚一座,三所院内凉棚一座,四所院内凉棚一座,五所院内凉棚一座,野意厨房院内凉棚一座,景星、庆云殿两山接搭凉棚二座,寿药房前院凉棚一座。总计凉棚多达三十馀座。需要注意的是,在颐和园中也搭建凉棚,遮挡烈日,以为慈禧太后消暑之用。因为档案缺失,其具体数目不详。

与民间凉棚相比,清宫凉棚更为奢华、高大。民间凉棚平地立起,所用材料包括杉篙、竹竿、麻绳、席箔等。搭建时用绳子将杉篙和竹竿横着或斜着与立起的杉篙牢牢固定,互相支撑。“全部部件材料安装的连接处不用卯榫,不用金属钉子,不用铁丝,绑杉篙用的是麻绳,系麻绳的时候都会系活扣以便拆棚的时候能一抖就开。麻绳虽然系的是活扣,但很牢固,用一个夏天也松不了。用麻绳把席箔与席箔、席箔与杉篙缝在一起。这种连接方法,既易于快速搭建,又便于快速拆卸,主要材料可多次使用。”(王鸿谋《老北京的四合院及其凉棚》,《文化月刊》2015年第14期)宫中凉棚除杉篙、竹竿、麻绳、席箔等基础材料外,还大量使用铁挺钩、月牙托等铁制材料。为了美观,还要对柱子、铁件等进行油饰。

清宫凉棚的办理办法前后有所不同。乾隆时期,宫中凉棚的搭建主要由内务府负责,所需材料主要取资工部。乾隆二年,宫中搭盖养心殿凉棚取用大席四十四领,大箔四十四块,竹竿二百七十六根,绳子二百七十六斤(乾隆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总管内务府奏报乾隆二年三月分营造司等向工部取用过物料数目事)。至于搭盖凉棚的工匠,则由内务府进行招募雇佣。至同光时期,宫中搭设凉棚的材料则依赖采购。至于颐和园的凉棚,更是直接交付京中商人直接承办。为此,每年内务府花费甚巨。

凉棚搭建完毕之后,还要有专门的工匠负责值守。据档案显示,光绪年间三海仪鸾殿等处值守凉棚“达他二人,工匠十七人 ”;宁寿宫一区值守凉棚“达他二人,工匠十四人 ”。他们主要负责凉棚的日常维护,天窗的开启等。为此,宫中还设立有专项津贴经费:每人每日用银一两二钱。以此统计,两处即用银一千二百六十两。这些银两由广储司开支。

清宫凉棚的搭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这主要包括购买杉木、苇席、铁料等费,以及搭建、拆卸凉棚的人工费和饭食费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内务府搭盖仪鸾殿凉棚一座,用银一万两;海内福昌殿、福禄居等处凉棚十二座,用银三万六千四百两;海内四所及药房凉棚六座,需银四万八千六百二十八两。宁寿宫一区、养心殿等处搭盖凉棚十座,用银一万一千六百两。颐和园搭盖凉棚用银三万两。至于拆卸凉棚的费用亦颇为不菲。同样是光绪三十三年,宫中拆卸宁寿宫阅是楼等处凉棚十座,用银三千八百两;拆撤海内仪鸾殿等处凉棚二十三座,用银一万三百九十两。以上各项凉棚费用,一年约略用银通计十五万馀两。对于如此巨大的经费支出,内务府亦捉襟见肘,不能如期支付。光绪二十九年,京中商人关衡堃为颐和园搭建凉棚,共用银三万两。至年底,内务府只支付银二万两,剩馀银一万两至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方予支付。不仅如此,宫中搭建的凉棚亦有缩减。上文中提及海内四所搭建凉棚银四万八千馀两,内务府进行核减,批准用银三万四千三十九两六钱。

凉棚虽然具有良好的消夏避暑的效果,但在面临新生事物时,亦遭遇挑战。宣统年间,清宫聘请德国设计师在延禧宫设计了一座三层西洋式建筑——水殿,后因经费紧张,被迫中途停工。而这个烂尾工程仍旧静立延禧宫中,俗称水晶宫(图3)。这个宫殿即是隆裕太后等为消暑所建。不仅如此,隆裕太后还曾在延禧宫安装电灯、电风扇等。这是当时宫中最为时髦的宫殿。

延禧宫中的水晶宫

清宫避暑方式很多,诸如喝避暑汤、佩戴避暑香珠、冰块降温等,但凉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被赋予了浓厚的皇家特色,装饰奢华,在注重遮阳取荫效果的同时,兼顾美观。炎炎夏日,凉棚不失为宫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滕德永;单位: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 2019年第8期“本期话题:古人避暑趣读”栏目

来源:文史知识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历史|懒人的凉风求索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3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十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8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乾隆皇帝藏书最精的书房,仅有四五平方米,其中大有细节!
北京日报 2022-10-20
文史丨​伍容萱:避暑山庄的消夏养生
文史知识 2022-07-22
清代皇帝过年,请家里人吃什么
科技日报 2022-01-28
历史|章宪法:史册中的皇家春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08
中国宫灯,映出传统工艺精粹的华彩
文汇报 2022-0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