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某个夏日的午后,陈鑫拉着行李箱、带着两千元存款,第一次踏上横店的土地。以为这里处处是机遇的他,本想从一个群演做起,想着总有一天会遇见伯乐,但屡遭碰壁之后,为了生存的他开始送起了外卖。如今,每天需要送满12个小时的外卖,陈鑫仍没有放弃自己的演员梦,“只要能在这里留下来,希望就可能在明天出现”。
每天送餐12个小时、请假当群演
穿着公司统一配发的浅蓝色T恤,带好头盔,骑上摩托,外卖小哥陈鑫开始了一天的送餐生活,“上午10点多,一般不吃饭就直接开始送餐了,一直干到晚上11、12点回去,算下来一天也有12个钟头在外面了。”
陈鑫不只是横店的一个外卖送餐员,过两天他就要去剧组做群演了。
随着剧组复工尤其到了暑期,外卖订单也相应多了起来。“这几个月外卖量多了很多,暑假之前单子挺少的,一单跑完才会再来一单,现在是两单两单的,往往两单还没跑完就又来一单。之前一天差不多跑25单,现在随便一天就能有40单。”陈鑫说道。
虽然订单量增加,但是陈鑫想要做群演的初心还是没变。陈鑫说,“送外卖一个月30天都需要工作,想当群演就要请假,做群演的时间并不固定,我之后会在做群演的时候和站长请假过去拍戏。”
据央视新闻报道,随着影视业的逐步复苏,国内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横店,各大剧组陆续进驻。7月以来,已开机拍摄的剧组有48个,筹备的剧组有63个,近8000位“横漂”演员回归。
“起初我特别想上电视,要是能在一部热剧里当群演,我就可以和家人说这是我拍的戏!但是受到这么多的挫折后,我觉自己差得很远,如果只凭运气根本成不了大明星,更多的还是得自己努力。”陈鑫说道。
在停工的那段时间,既没有外卖送,也没有群演的单子,陈鑫每天都看好多电影,跟着电影里的明星学表演,跟身边的老群演们交流荧幕上演员的一句台词或是动作。
遇到群演和送外卖时间冲突的时候,陈鑫会跟站长说自己家里有事,或是身体不舒服,这样通常都会得到1到2天的假期。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有句台词”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现阶段横店镇内送外卖的人员一天能赚至少200块钱,多的时候还能赚400块钱,但是做群演8小时的固定工资是90元或100元,超出一个小时多给10元,一整天下来10多个小时就100多元,想当群演真的不为挣钱。
剧组场务人员高瑞表示,刚开始做群演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像现在天气特别热,横店这边主要是拍古装剧,群演们要穿着厚厚的衣服,一穿就是一整天,价格也不高。一般做群演做了两三年就可以有台词,相应的收入才会涨上去,但这个过程是需要熬过来的。
“当群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开始去的时候,就在片场等着,剧组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现场挑,那段时间连着好几天都没有被挑上,自信心和耐心都快磨没了。还有之前已经约好的戏,到了片场临时说要换人,那自己也不能说什么,只能看着人家演。”陈鑫回忆道。
然而真正演上戏后,困难才刚刚开始。有的时候一整天就演个“死尸”,还要往脸上涂好多东西,大太阳底下晒着皮肤特别难受,而且还不露脸。之前还有一场在水里的戏,当时没啥感觉,收工后才发现脚都泡得发白了。
“爸爸妈妈其实挺反对的,他们想着让我找份安稳工作算了,别成天想着要出名,其实我知道他们也是心疼我,受的这些累平时也不怎么敢和他们说。”陈鑫进一步说道:“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现在自己觉得钱都不是事,最大的梦想是想有句台词。”
虽然看不见未来 但只要梦想还在就够了
如今在横店,和陈鑫一样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
外卖小哥陈进轩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出于家庭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原因,自己其实心理很明白能实现演员梦的几率为零,“但是没关系,我给了自己很大试错空间,只要坚持还是有希望的”。
当下虽然更多的剧组开始筹备拍摄工作,对群演的需求也增加,但是不代表群演成名的几率会增加。影视投资人邵嘉认为,别说做群演了,很多科班出身学表演的人,能够成名的几率都很小。而且成为一个出名的演员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从事表演行业的门槛可能很低,但是越往后会越艰难。
据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官网显示,四所院校2020年本科招生计划分别为575人、545人、539人和843人,共计2502人。每年这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出名的都很少,群演们能够成名的机会更加渺茫。
对于很多人到横店想要实现自己影视梦想的现象,新元智库创始人刘德良认为,大多数在横店做群演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的群体,首先是因为横店有工作机会,能够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让人们在从事普通职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在某天脱颖而出,逐渐走入核心圈子,但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影评人刘畅看来,2004年,王宝强因为出演《天下无贼》里面“傻根”一角而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演员”的提名,也因此而“走红”。王宝强给了太多普通人想要成名的希望,但现实是国内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个王宝强。
晚上11点40分,陈鑫送完最后一餐准备回到他租的房子里,陈鑫和3个室友一起合租,他的室友都是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也有着想表演的梦想,他们都为自己光明的未来努力地走在路上。(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