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 | 足球是圆的,德国战车的轮子是方的?
北京青年报 2020-08-08 09:00

◎任淼淼

8月8日,欧冠重启,八分之一决赛战幕拉开,拜仁即将迎战切尔西。

本版不是体育版,我们关注的不是足球、比赛、比分,而是足球背后的人性与文化。

德国足球称霸世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基因?一贯理性的德国人,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是否还能保持与足球激情的安全距离?习惯了领先的德国足球,一旦跌落低谷,它有没有断臂重生的勇气和能力……

8bt19_b.jpg拜仁夺得19/20赛季德甲冠军

疫情

德国理性能否扛得住英式足球狂欢?

对于德国球迷来说,每逢周末的盛事是相约去球场或者啤酒花园看足球比赛。大家挤坐在木质的长条椅上,一边喝着冰镇啤酒,一边为自己喜爱的球队摇旗呐喊。进球的那一刻,左邻右舍不管认不认识都相拥而呼。

然而2020的春夏,对于每一个球迷都是一场煎熬,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国联赛被相继叫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德甲率先恢复比赛,但只能踢没有观众的“幽灵赛”。对此,忠实的德国球迷们反应不一。根据最新的调查问卷显示,虽然无法亲临现场看比赛,65%的球迷仍然对欧冠复赛表示支持,也有大量球迷留言希望不会因为给球员们进行核酸测试而挤兑医疗资源,他们认为这些医疗资源应该被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有85%的调查对象承认在电视机前看“幽灵赛”没有现场气氛,球赛体验大打折扣。

在疫情仍然肆虐的欧洲,各国政府都禁止举办任何球迷集会庆祝的活动,但对于疯狂的意大利和英国球迷来说,主队得了联赛冠军,他们再也无法压抑自己欣喜若狂的情绪,全然忘记了新冠病毒的超级传染性。当那不勒斯球队收获了五年以来第一座意大利冠军奖杯,球员们激动得相拥着举起了奖杯,场外球迷更是顾不上什么社交安全距离,陷入了狂欢之中,有人甚至跳进了中心广场的喷水池。数以万计的那不勒斯球迷聚集在火车站外,通宵等待球队从罗马回家。而利物浦球迷等到的是30年来第一次英国联赛冠军,大量的利物浦球迷走上街头,聚集在利物浦市中心河畔的码头,燃放烟火、喝酒狂欢,其间还发生了多起暴力冲突。看到这样的画面,两国的卫生专家和政府都严厉谴责了球迷们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这种危害公共健康的行为让人担忧。

相比激动难耐的意大利和英国球迷,德国球迷则显得比较理性冷静。德国电视台在德甲赛场外采访了一对父女球迷,他们戴着口罩,手里举着支持自己球队的标语牌,和其他等候的球迷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虽然无法入场观看,但还是以这种方式支持自己热爱的球队。“没关系,一切都会好的。我们会保持健康,期待明年的赛事!”不光是德国的球迷很自律,球员们也非常自觉。拜仁在1比0战胜不莱梅之后提前夺得了德甲冠军,拜仁球员换上了特制的夺冠T恤,只是在场内简单地庆祝了一下,便回到了更衣室。而在赛季结束之后,球队更是严格遵守慕尼黑当地的防疫规定,不但取消了为球迷们准备的花车巡游,也放弃了在玛丽恩广场和拜仁球迷相聚的庆祝活动。拜仁俱乐部内部的庆功宴也一切从简,只有球员和工作人员参加,家属和球迷代表都一概没有收到邀请。

939240.jpg利物浦英超夺冠,球迷狂欢庆祝

“新冠”

会成为压垮俱乐部的最后一根稻草?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对各国的足球产业无疑是一记重创,仅德甲电视转播损失就达1.5亿欧元,而赛事赞助和比赛日收入也会大幅缩水,很多俱乐部甚至颗粒无收。由于德国的俱乐部大多还是自负盈亏的非盈利体育机构,很多低级别联赛的俱乐部已经面临财务危机,新冠疫情又雪上加霜,许多俱乐部已经入不敷出,如何活下去成了考验。德甲和德乙一共有36家职业俱乐部,据估算其中至少有13家面临破产的风险。

德国凯泽斯劳滕俱乐部目前已经债台高垒,如果下赛季仍想征战联赛的话,至少需1500万欧元的新投资才能获得许可证。俱乐部未能获得银行贷款,也没有找到新的投资人,只好于今年6月向当地法院递交破产申请。刚刚过完120岁生日的凯泽斯劳滕球队曾是四届德甲冠军,然而昔日的风光不再,已经跌入德丙球队行列,新冠疫情无疑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本“50+1”政策的初衷是遏制“金元足球”,保证俱乐部立足于本土球员的培养,但随着商业资本大幅进入职业足球领域,这一规则也限制了德国球队在欧洲的竞争力。如今在新冠疫情下,急需资金维持俱乐部和联赛运转,德国足协正在考虑放宽要求,解决生存大计。

8bt14_b.jpg欧冠赛前训练

社交

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德国人向来以理性和严谨闻名于世,但他们对足球的狂热却超乎常人想象,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德国朋友开玩笑说:德国的球场和教堂一样多,从蹒跚学步的儿童,到耄耋之龄的老人,可谓全民皆球员。对于德国人来说,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生活中的社交方式。单身们会周末约好友去酒吧或现场看球,为自己支持的球队摇旗呐喊;有家庭的则会全家出动去看孩子所在俱乐部的比赛,爸爸们还会给孩子所在的球队当义务教练,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平时不苟言笑的德国人聊天打开话题,可以试试侃足球——大多数德国人都会立即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最喜欢的球队和球星,简直是秒变另外一个人。“你支持哪个队伍夺冠?”“你昨天看比赛了吗?”“你猜哪支球队会晋级?”以上这些话题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知道你们支持的是同一支球队,那你们立马就是一个战壕的队友了。在每届世界杯或欧洲杯开赛前,很多德国企业都会发起有奖竞猜活动,员工们每人出几块钱算是“赞助费”,然后一起猜测晋级的球队和比分。随着赛事的升级,球员的表现和比赛结果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最后公司会评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往往是最受欢迎的足球俱乐部年票。

耐不住德国同事的再三热情邀请,本来是足球小白一枚的笔者也曾有幸去观看了一场当地社区孩子们的足球赛。笔者的同事年轻时曾是一名业余后卫,如今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已全然看不出当年驰骋球场的英姿,1米85的个子,体重有200多斤。他倒是毫不介意地拍着自己的啤酒肚,咧嘴自嘲“这是我一场场比赛喝出来的,都是我对德甲的贡献啊”。虽然胖胖的身躯无法再冲锋陷阵,他仍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这次参加比赛的孩子们最小8岁,最大的也不超过11岁,但是个个都铆足了劲儿,已经可以看出“德国战车的雏形”。我们常说德国球队是“德国战车”,所谓战车就是队形稳定,战术精密,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是离结束只有1分钟的时间,它都能跟开赛时的状态一样。这帮孩子们配合得非常默契,非常听从教练的指挥,将赛前制定的打法和队形贯彻得如德国机器一般精准。即使在比分落后许多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丝毫要动摇放弃的意思。赛后我好奇地问同事的儿子:“今天你们赢了,你觉得你爸爸这个教练是不是特别厉害?”小家伙躲在爸爸的身后腼腆地探出个小脑袋,一本正经地回答:“我爸爸是很厉害,但我的队友们更棒。”

在德国的球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一起观看比赛。爸爸们一边看球一边向孩子们讲解场上形势和教练的战术打法。小球迷们穿着偶像们的球衣,甚至还有机会在俱乐部训练场地和自己的偶像一起训练并亲密接触,这种榜样的力量对孩子们的球技,甚至做人都有着很大影响。

8bt18_b.jpg多特蒙德BVB球员给足球消毒

底线

投资人不论花了多少钱

表决权都不许超过50%

根据德国足协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全德国有24481个注册的民间足球团体,一共有超过700万的注册球员和大概14.5万支不同等级年龄的球队。德国的总人口约为8200万,而据国际足联官方统计,足球人口却有1600多万——也就是说,每五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喜爱踢足球,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注册球员。其实大多数注册球员都是业余的,他们可能是学生、车间工人、超市售货员等,完全就是业余爱好者。但是德国足协给了所有热爱足球的人一个机会,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职业足球的氛围。由此可见,德国的足球产业不是精英运动,而是踏踏实实服务于民众的。

说起足球俱乐部,不得不提足球市场奉行的“金元足球”,比如英超的双雄(切尔西和曼城),法国的巴黎圣日耳曼,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家里有矿”的金主爸爸。但是,不同于其他国家足球俱乐部的“天价买入”政策,德国是最抵制“金元足球”的国家。按照德国足协的章程,德国俱乐部始终坚持50+1政策:不管投资人拥有俱乐部多少股份,德甲和德乙职业俱乐部都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在做决策的时候,不管投资人花了多少钱,都不可以一手遮天,必须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一政策是为了避免出现像英超和西甲那些俱乐部投资人为了赢球不择手段疯狂砸钱买外籍球员的情况。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俱乐部通过完备的青训体系自己培养后备力量,这也成为了德国足球的一个特点。许多球员在退役之后依然留在自己效力的俱乐部工作,担任各级青年队的教练。球星做青训教练,也成为德国俱乐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当然也有钻规则空子的例外:莱比锡红牛队直译为“莱比锡草地球类运动协会”,缩写是“RB莱比锡”,暗中代表投资商红牛。作为大股东的红牛公司先抬高俱乐部会员的费用,然后再让公司自己的高管充当俱乐部会员,这样就合法规避了“50+1”条款,有绝对的多数表决权,可以随意交易球员。

但实际上,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大多还是自负盈亏的非盈利体育机构,领导层大多由前俱乐部球员担任,只有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这样的顶级球队是盈利企业。俱乐部一般除了有足球队,也拥有其他的运动项目,比如云达不莱梅还有乒乓球、国际象棋等。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有多支足球队,各年龄梯队至少都会有一支球队。

889501.jpg德国足协从青少年球员培训入手改革足球

处变

痛定思痛,德国足球如何“从娃娃抓起”

1998年法国世界杯,德国被克罗地亚3比0碾压止步八强,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德国垫底出局,在场上奔跑的最老的德国球员已经38岁,德国足球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低谷。为此德国痛定思痛,从最基本的青少年球员培训入手改革德国足球。

根据年龄段,德国足协设计了7级培训体制,运动能力和技巧战术都被列入考察范围。从2002/2003赛季开始,德国足协要求德甲和德乙必须设立自己的青训中心,否则会被取消联赛资格。小球员只要年满7岁就可以接受试训,从12岁开始可以每周训练4次,出色的球员从15岁开始会被保送到与俱乐部合作的精英学校,在训练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球员在学校没有优待,必须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成每周30小时的文化课程并且参加考试。每名球员的培养和成长都被德国足协记录在案,不满18岁的球员也有进入一线俱乐部的机会。虽然青少年球员基数很大,但经过这样层层选拔的机制,只有不到2%的人日后可以成为职业球员,正是这个机制为德甲培养输送了一批批崭露头角的新星。

对科技的尊重也是德国足协改革的重点。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有专门服务于球队的分析师,球场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转化为信息数据,分析师会根据球员和对手的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制定训练方案。这种依赖科学判断的训练模式比较一板一眼,强调基本功,致力于把球员培养成战术的坚决执行者,但这样的训练模式也许抹杀了球员即兴发挥的天性,很难培养出一个德国的梅西。

在2014年获得世界杯冠军后,德国队似乎又进入了一个衰退周期。2018年世界杯德国队未能逃脱卫冕冠军的魔咒,小组赛第三轮以0比2输给韩国,80年来首次小组赛就遭淘汰。全世界的球迷们不禁问,记忆中“德国战车”当年碾压一切的雄风何在?是主教练勒夫采取的传控战术过时了,还是场上球员们心不齐,跑不动了?但这可能也恰恰是足球的魅力,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让球赛更扣人心弦,绝地反击的传奇比起所向披靡的故事更让人回味。

“利物浦已经被马德里竞技淘汰出局了,拜仁队和曼城队成了今年欧冠的夺冠热门。即使面对巴萨和皇马这样的强敌,如果拜仁能够迅速找到他们在德甲比赛时的感觉,首先闯过英国切尔西队这关,保持渴望赢的心态,非常有实力拿下欧冠……”笔者身边的一位德国资深拜仁粉煞有介事地分析道,“你每次看拜仁的比赛都会有一种血脉偾张、士气满满的感动。每个球员都具备‘MIASANMIA’(直译为:我们就是我们!巴伐利亚俚语,也是拜仁队的口号)的精神!”看着朋友一脸虔诚,滔滔不绝地分析欧冠联赛,作为足球小白的笔者在这一刻突然也由衷希望拜仁这次能夺冠。

恩怨

德比百年,伟大的对手让生命更精彩

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鲁尔区曾是生产煤炭和钢铁的工业重镇,历史上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然而随着新技术革命,从传统能源工业到技术创新的转型并不十分成功,鲁尔区也渐渐失去了当年的光彩,这里的人们一代一代把热情寄于足球,用来缅怀逝去的时光。鲁尔区有两支传奇性的球队:盖尔森基兴-沙尔克04和多特蒙德BVB09,分别成立于1904和1909年。德国球迷的忠诚和疯狂在这两支球队百年来的交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著名的鲁尔德比恩怨。

1925年5月23日,两支球队首次交锋,沙尔克4比0战胜多特蒙德,此后18年里场场必胜。1943年,多特蒙德终于第一次战胜对手,粉丝们顿时失控泪奔,大声呼唤着“一日多特,终身多特”的口号久久不肯离去。1969年9月26日上演了鲁尔德比历史上最戏剧化的一场比赛:沙尔克04的粉丝们在沙尔克领先一球后,情不自禁地冲入球场拥抱球员,造成现场混乱,比赛中断。警察们不得不带着警犬入场维持秩序,驱赶狂热的球迷。沙尔克球员弗列德尔·劳施不幸被警犬咬伤了屁股,无法继续参加比赛,这场闹剧式的比赛最终以1比1平局告终。

2006-2007赛季是沙尔克04最接近德甲冠军的一次,结果还是以0比2输给了老对手多特蒙德BVB,这对沙尔克球迷们来说无疑是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有些事情比赢得比赛更重要:2016年3月14日,多特蒙德主场迎战美因茨队,一位80多岁的多特蒙德球迷在现场不幸过世了。在南看台上的多特蒙德球迷异常安静地看完整场比赛,最后无论是谁家的球迷,全场观众一起高唱多特蒙德队的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用歌声护送这位球迷最后一程。鲁尔德比的百年恩怨其实呈现了德国人对足球最纯粹最深沉的爱,只有伟大的对手才能让比赛更精彩。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再见,足球皇帝!国际足坛深切缅怀贝肯鲍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9
人物 | 三十而立的格策杀了个"回马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2
在德国,华人足球也“疯狂”
新华网 2022-06-06
德国杯 | “黑森林童话”未完待续
新华网 2022-05-23
邵佳一:刘邵子洋前途无量
新华网 2022-05-17
邵佳一:中国足球正处最艰难时刻 改变必定经历阵痛
中新网 2022-05-16
话题 | 德甲收官有这么多告别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5
马明宇对话克林斯曼 中国足球能向德国足球学些什么?
中新网 2022-05-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