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石榴裙”的典故出自哪里?
中国国家历史 2020-07-24 14:00

古代女子多以含蓄为美,而石榴裙以其艳丽的色彩,从一众女性服装中脱颖而出,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文化自信,以及女性对活泼、美艳的追求。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个俗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现在多用来形容男子折服于女子的风采。

相传这个典故原出自杨贵妃:丰腴美艳的贵妃不仅爱吃石榴,还爱穿颜色红艳亮丽的石榴裙。一次宴会,玄宗要贵妃献舞,贵妃拒绝献舞,玄宗问起缘由,贵妃说群臣对自己不敬,所以她不愿献舞。于是玄宗下令,百官见贵妃必下跪叩拜,就有了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这究竟是史实还是传说已无可考证,但石榴裙在唐代大受女子青睐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石榴裙。

石榴在中国的栽培史

关于石榴传入中原的时间、方式可谓众说纷纭,目前最被接受的一种说法,是石榴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与葡萄、苜蓿等经由西域传入中原。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安石国就是今天的伊朗附近。公元3世纪,又经由印度或海路引进一批石榴种。

石榴

引进初期,石榴是皇室贵胄的专享,只作为奇花异树种植在皇家园林中,因此长安一代是石榴种植的最初中心。东汉魏晋时代,河南种植最繁盛,以国都洛阳为中心。这一时期石榴形成了本土化良种,从皇家专属进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南北朝,石榴种植以河南为中心向南北传播,河北成为关键的产区,据《太平御览》记载:“龙岗县有好石榴”,龙岗即今河北邢台。相对而言,北方石榴种植更普遍,技术更成熟,而南方的蜀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出现过地方性优良品种。

隋唐,石榴的种植数量急剧扩增。隋朝大业年间,朝廷在洛阳建设东宫时,就曾用石榴树和樱桃树作为行道树。唐朝华清宫的七圣殿四周遍植石榴,相传为杨贵妃亲手栽植。

宋元时期,石榴的种植、采摘、加工技术都更加成熟,品种日渐繁多,仅《洛阳花木记》就记录了9种珍奇品种。除了食用外,石榴也被运用到中药、染料领域。

有明一代是石榴种植的巅峰。明朝是私家园林形成的全盛时期,园林庭院遍植优良特异的石榴品种。明清时期定都北京,北京是种植中心,流行盆栽、盆景。清代时,云南的石榴良种开始为世人广知。

文学作品里的石榴

石榴因其造型奇特,果实鲜红多汁,花朵美艳,经常被文人墨客写入作品中,西晋文学家潘尼曾赞道:“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也。是以属文之士,或叙而赋之。”汉代才女卓文君在被司马相如辜负后,曾给他写“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以艳红榴花被冷雨摧残而比喻自己的境况。大才子曹植《弃妻诗》中“石榴植庭前,绿叶摇飘青”以景物起兴,引出弃妇的悲哀境遇。

晋朝名士张载、张协、潘岳、夏侯湛等都以石榴为题作赋。潘岳对石榴尤其钟爱,做河阳令时,曾作《河阳庭前安石榴赋》,还曾在代表作《闲居赋》中写道:“石榴蒲桃之珍,磊落蔓衍乎其侧”,左思也曾在洛阳纸贵的千古名篇《三都赋》中描写过石榴。

唐朝以石榴入诗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全唐诗》中有四百多处写到石榴,比如白居易《石榴树》:“伞盖低垂金翡翠,薰笼乱搭绣衣裳”,韩愈《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等等。后世亦不乏吟咏石榴的佳作。

石榴裙

石榴的广泛种植,以及文人墨客对其文学价值的传播,让石榴更多层面地应用于古人的生活,石榴裙应运而生。“石榴裙”概念最早见于文献是梁代何思澄的《南苑逢美人》:“风卷蒲桃带,日照石榴裙。”一般认为石榴裙指的是颜色如石榴花般明艳的裙子。

唐代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中身着石榴裙的仕女。

(一)石榴裙的染色

石榴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鲜红艳丽的色彩,染色技术即是石榴裙最重要的制作环节。历朝历代对染色技术很看重,基本由朝廷垄断染色技术,比如周朝设置有“掌染丝帛”的染人职位,唐朝有“织染署”,宋代有“内染院”,明代有“织染局”。

对于染就石榴裙鲜红颜色的染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石榴裙即用石榴汁染成的,比如苏东坡《石榴》:“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明代蒋一葵《燕京五月歌》:“石榴花发街亦焚,蟠屈曲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还有人认为石榴裙是用茜草染就,如明代张时彻《子夜四时歌》:“拾得红蒨草,染就石榴裙。”茜草,也称蒨草、破血草、红根草、地血,是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比如《汉官仪》“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

这两种说法看似都有道理,而且充满美好的想象,但并不可靠。因为石榴汁不能染出榴花般鲜红的颜色,茜草也只能染出土红色,而且不适用于石榴裙那种细腻丝滑质地的布料。

目前关于石榴裙染料的说法中,最可靠的是红花菜。红花菜,亦称红蓝草,最早在西汉时期由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原,在中原地区广泛种植。红蓝草在古代也频繁应用于服装染色,可以染出大红色,如明朝《天工开物·诸色质料》详细描述了红蓝草染鲜红色的方法:“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稿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

(二)石榴裙的文化内涵

石榴裙因其上好的质地,艳红的色泽,问世以后就广受推崇,文人骚客把它写入文学作品,更丰富其文化内涵。南北朝时流行艳丽的宫体诗,石榴裙就见于诗文,如南朝萧绎《乌栖曲》:“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到了唐代,人们充满文化自信,喜欢色彩鲜艳、袒胸露背的开放衣着,石榴裙的流行达到空前盛况。常建、杜审言、刘禹锡、上官仪、白居易、李贺、温庭筠、元稹等大诗人都写过有关石榴裙的诗。如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抵不住石榴裙的魅力,曾写过“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诗句。

除了诗,唐代的其他文体中也有石榴裙的身影,如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着石榴裙,紫袔裆,红绿帔子”,还有《游仙窟》写十娘的衣着:“照日裙裾石榴色”。

唐朝以后,石榴裙也并未没落,还是屡次见于各种文献、文学作品当中,宋代的苏轼、阎选、晏几道的作品都写过石榴裙。清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香菱的石榴裙拖在地上,宝玉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说明石榴裙颜色美艳,更需要好好珍爱。

石榴裙美则美矣,因其造价昂贵,自然与贫家女子无缘。能穿石榴裙的女子,需要有一定的家世背景或者经济能力,一般而言,宫廷女子、贵族女性、青楼女子才有机会穿石榴裙,如《明史》中“宫人冠服,制与宋同……珠络缝金带红裙”,介绍了宫中女子的衣着就有艳红的石榴裙;常建《古兴》中“深闺女儿莫愁年,玉指泠泠怨金碧。石榴裙裾蛱蝶飞,见人不语颦蛾眉。”描写了衣着华丽的深闺女子;白居易《谕妓》里“银烛忍抛杨柳曲,金鞍潜送石榴裙”写了穿着石榴裙的风尘女的爱情故事。

结 语

古代女子多以含蓄为美,而石榴裙以其艳丽的色彩,从一众女性服装中脱颖而出,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文化自信,以及女性对活泼、美艳的追求。也因其明艳,它多次出现于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中,成为汉服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石榴全身都是宝,千万别再吐籽了
马上营养 2024-10-12
历史|“石榴裙”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9
历史|“石榴裙”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8
散文|桂林:石榴花开
河南文学传媒 2024-05-27
知来处,明去处——马面裙原来与马无关
新民晚报 2024-02-22
一种吃起来超爽的软籽石榴,我不允许你不知道
科普中国 2023-10-31
视点|“石榴花开金融街 籽籽同心一家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4
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110名学生今日开学
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2023-08-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