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记忆|可触摸的团史好生动!
中国青年报 2020-05-01 19:02

主播君的话:一份过去的入团志愿书和现在有哪些不同?70多年前怎么讲团课?近期,微信公众号“触摸团史”一点点讲述关于共青团、青年运动史的相关内容。一起来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前几天,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分享了一条《70多年前怎么讲团课?长春团市委告诉你》推文,立即引发广大青年、团干读者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教师、中国青年运动史料研究中心主任李明龙的手机来电也多了起来。

原来,这篇推文首发在李明龙创建的微信公众号“触摸团史”上,各地同行致电,是想获得推文的转发授权。

这个创建不到半年的微信公号,虽然尚在探索初期,热度却渐渐高起来。

建立线上共青团史料馆

在中央团校的支持下,李明龙于2020年1月1日,开设微信公众号——“触摸团史”。公众号以“抢救原生态史料,走进共青团历史”为主旨,聚焦团史教育,介绍共青团史和青年运动史。

微信图片_20200501184617.jpg

对于他来说,这个微信公众号更像个线上共青团史料馆。有学校领导、同事的支持,他的公众号自开设以来,关注度日增。为此,他特意将每篇原创推送的作者都标为学校的地址“西三环北路25号”。

名曰触摸团史,自然少不了晒一晒珍贵的共青团、青年运动史料。

1月1日,“触摸团史”的首发推送,是一份1947年胶东解放区油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志愿书。

微信图片_20200501184659.jpg

持续关注这一微信公众号发现,其推送内容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重大节日、纪念日有呼应

今年清明节当天,“触摸团史”推出当年《中国青年》杂志学习王杰同志专辑,并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王杰题词的内容,以此向所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先烈们致敬。

微信图片_20200501184844.jpg

——“鉴宝”

李明龙专门现身说法,讲授鉴别技能。

在2月8日“触摸团史”的推送中,他特意展示了一份存有疑问的《立功簿》史料。

微信图片_20200501184739.jpg

不同形态的藏品,鉴别方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鉴定者必须亲自“上手”(触摸),现场仔细察看实物。有时,仅凭网络或微信图片鉴定,很容易走眼。

线上共青团史料馆如何帮大家涨知识?

李明龙想了个办法,读者摸不到,那就借自己之眼、之手,把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大家。

“为什么你看到我写那么细?什么纸张规格、尺寸、厚度,什么材料、什么感觉,说得很清楚。实际上这就叫代为‘触摸’了。力求通过我的讲述,传递给大家亲手触摸一样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00501184810.jpg

实际上,“触摸团史”只是一个窗口,在它背后,不仅是大量实物的叠加,更是一个共青团史料研究者的长期知识储备和积淀。

另一方面,想要建立线上共青团史料馆,掌握相关领域知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李明龙认为,要有党史、国史、团史、青年运动史等相关知识背景,另外还要懂得收藏知识、文献知识,甚至考古知识。比如对纸制品的认知,又会涉及印刷、制版等一些相关知识。“没有这些相关知识积累,就无法鉴定判断它的所属年代、实物真伪、史料价值等重要信息,不了解实物背后的故事,你怎么写?”

每篇看似简单的推送,背后都需要大量的工作。

为了呈现出精美的共青团史料文化大餐,李明龙每天要花大量心思从众多藏品中选择合适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一个个共青团史料背后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501184921.jpg

比如,你知道早期部队所用《入团志愿书》与地方有何不同吗?

几天前的一次推送中,李明龙在展示一位海军战士的《入团志愿书》时,不仅对史料本身的信息、大小、年代进行了解读,还拓展介绍了从解放战争到建国后,部队所用《入团志愿书》的印制规格、区别。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003.jpg

“掌上平台”之外更多精彩

“触摸团史”已经呈现的内容,仅仅是所有藏品中的冰山一角。

“不担心藏品数量不够支撑公众号持续输出。”李明龙介绍,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收藏,他目前已征集有国内最多的有关中国共青团及青年运动实物史料。对于具体藏品数量,他风趣地表示,“按照目前的情况,现有史料365天不重样、不断更,发个几百年不成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23.jpg

给中央团校及地方团校一些老师提供教学素材及课堂“道具”,有的史料甚至引起同行的学术研究兴趣。各类设计精美的老奖状、中国最早一批铜质珐琅彩团徽、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共青团史料……更多精彩的实物,目前还搁置在李明龙的共青团史料“库存”中。

2015年9月,由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主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共同承办的青春燃烧的岁月——共青团文献展中,包括共青团章程、入团志愿书、共青团奖状、离团纪念证、省市团校部分展品等17个专题、近百个展柜展出的千件珍贵实物,全部由李明龙提供。

他回忆,那一次的文献展,他从自己收藏的史料中先后筛选出2万余件,大家帮忙陆续带到山东,从中精选了2000多件准备展出。但是因实物实在太多,展柜有限,仅展出了不到1000件。

李明龙欣慰地看到,团史主题展览在人们想象中属于“冷门”,但是当这些生动的史料出现在展览中,一件件实物真真切切呈现在眼前,不少老师和学生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一会儿。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37.jpg

实物征集,免不了“踩雷”。换个角度,把分析各类“新货”(“假货”之婉辞)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却也是另一个视角的精彩。在李明龙“跨专业”收藏征集共青团、青年运动史料的十六七年实践中,遇到的各类“新货”无法计数,但他觉得,每次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机会。

平时,遇有“平价”的高仿或普通“新货”,他喜欢买回来存着,既可以作为史料文物鉴定备存的反面警示样本资料,又可以上课时给学生“现场说法”打打假。他还曾考虑,等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出本伪品汇集,以供藏界新人研习真伪鉴别。

这些年,李明龙紧迫感增强,加大了征集力度,经常为了寻觅到一件有价值的藏品,在众多红色收藏微信群里流连到深夜。为了淘到更多流失在社会上的共青团史料,他利用节假日去各地线下市场“扫货”。京内外收藏圈的藏友们也热情帮他“进货”,打听“货源”信息。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40.jpg

为了一件珍贵的史料,他会推心置腹和持有者交流,讲自己对共青团史料的情感、分析放在对方手中和自己手中对实物本身不同作用的发挥;也会以礼相待,请对方坐下来,一起聊聊对史料的理解。时间长了,有些摆地摊的小商贩到了北京会先通知他,让他挑选完然后再拿去卖。

当年,他看上一名资深藏家手里的一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老奖状,图案设计漂亮活泼,富有个性,但对方只允许欣赏,连拍照都不行。千磨万磨,对方始终舍不得割爱,不得已,最后他用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份有名人签发的民国毕业证书作了交换,双方都难以割舍自己的心爱之物,只得以这种双方都痛苦的方式“成全”对方。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44.jpg

以前,他还专门收集、研究清代民国老发票、老税票、老账簿,也是国内这个领域的藏家之一。近些年,为了有更多精力财力收藏抢救共青团史料,他几乎停止了原来的兴趣爱好而转型。“我全买了共青团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再不买以后更买不到了”。

“收藏市场越来越萎缩,过去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好多东西总量在,但是市场极少流通了。”李明龙解释,随着红色文献收藏热度火爆,共青团相关的大部分史料也都沉淀到了收藏家手中,还有好多珍贵藏品被有实力的藏家雪藏,或者压在卖家手里暂时不出货。

“小”史料展现大作为

“百年无废纸”。时光流逝,斯人不再,这些“过时”的老纸张却被留存了下来,有了共同的名字——“共青团史料”。如今,它们以一份份原生态史料的形象出现,用独特的方式记录并讲述着不同时代青年的青春故事。

透过这些共青团史料,李明龙向大家一页页展示共青团、青年运动的历史。

“这是不同的团徽,这些是入团志愿书,大家看,还有这些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奖状,多漂亮呀!”在一堂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生讲授的《中国收藏文化与鉴赏》课上,他向大家讲解不同主题的共青团史料知识。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47.jpg

“带一些相关的实物到课堂,可以让大家通过眼观、触摸、闻味道等方式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些文献的存在,激发大家的兴趣,也鼓励大家去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李明龙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培养大家对共青团史料的保护意识。

“不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两节实践课,我专门带大家去实地考察,到文物收藏市场‘鉴宝’。”李明龙介绍,“在中央团校改革之前,学校还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时候,每次开课第一节课我都和大家建立‘校园收藏’微信群,便于随时讨论。”有的学生熟悉收藏市场后,经常自己带同学一起去潘家园、报国寺等知名市场淘早期团章、团徽什么的。遇到不知真假的东西,第一时间发图片请李老师帮忙“掌掌眼”,竟然慢慢喜欢上共青团史料收藏这一冷门题材。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50.jpg

文献作为印证历史的实物与依据,积淀和浓缩了历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可以说是一定时期某一方面的历史重现。

共青团史料作为众多文献中的一种,特指各个时期共青团工作、活动的不可再生的实物,有着其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共青团图书、报刊及文件资料,也包含其他形式存在的涉及共青团工作、活动的各类实物。

但另一方面,这些东西又都看似普通,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玩古董那样被人们珍视,也最易流失。特别是由于年代久远、鲜有使用、单位搬迁、机构调整或者随意处置等种种原因,各级团组织单位内部对于共青团史料收集与归档并不是太重视和完善。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154.jpg

在李明龙看来,这种分散的个人保存并不利于共青团史料的系统收集整理。“七零八落的,遇到一些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人,他们肯定不会重视,说不定就当废纸卖了。”收藏只是一个途径,此前10多年,他在这方面所做的更多工作都是在抢救原生态史料。

是不是能从这些共青团史料中汲取精华,运用到当下工作中,找到共青团、青年工作新路径?李明龙也在不断思考,探寻能够运用前人智慧,帮助更好开展当下工作的方式方法。

作为中央团校教师,讲团课是一项必备技能。

“可讲团课容易,讲好团课难,怎样把团课讲得让团员和青年想听、爱听、兴奋、共振、解渴、过瘾,绝对是一门专业艺术活。”70多年前,团组织是如何开展团课教育的?李明龙介绍,“1949年12月编印的这本《团员课本》,你一定会赞口不绝,敬佩不已,情不自禁打call的”。

微信图片_20200501185348.jpg

这样能够引发大家对当下工作进行思考的宝贵史料,在李明龙的共青团史料库存中也有不少。

“历史是教科书,历史是清醒剂,用青年运动史和团史教育全团,这是当前团干教育培训中一个关键的任务。”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主任吴庆和同事们在“触摸团史”公众号运行中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为,这是当前共青团加强团史学习的创新载体。

吴庆:

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主任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全团基层团干部团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利用“触摸团史”公众号可以将这些团史资料“一竿子”推送给每个团员,运用到各级团组织的团史教育当中去。

吴庆说,“触摸团史”公众号对共青团改革的推动作用和对团课教学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实基层在进行团史教育、开展共青团工作时,可以在‘触摸团史’中寻找相应素材进行支撑,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团史课的效果必然不同”。吴庆经常在关注、分享“触摸团史”相关内容的同时,对基层团史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记者 杜沂蒙 见习记者 杨宝光

统筹/陈凤莉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