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6日,NINEPERCENT(下文简称NPC)通过《偶像练习生》正式出道;6月23日,11个女孩从《创造101》脱颖而出,火箭少女101(下文简称火箭少女)成团。作为限定团,旨在利用节目的长尾流量,本就周期不长,如果短短一年半没有利用平台资源建立辨识度,后续发展会很难。那么,粉丝们真金白银嗑出来的爱豆们:再过4个月将要解散的NPC,再过10月余将解散的火箭少女,限定期过半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与2005年的《超级女声》相比,《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两档拥有足够话题度和国民代表性的选秀大事件,让偶像产业实现了由萌芽到井喷的转变,迎来了2.0时代。今年,《青春有你》《以团之名》《创造营2019》等偶像养成类节目再次起飞,收割粉丝经济红利,虽推动偶像产业朝着多元化道路进军,但整体反馈并不如去年。经历“偶像元年”后,国内男团女团真的掀起新篇章了吗?偶像产业发展,遇到了哪些天花板?
成绩冰火两重天:NPC腹背受敌?火箭少女一枝独秀?
早年的“偶像”,指的是四大天王、大众情人等演员和歌手。随着日韩文化的流行和年轻人审美日渐主流化,“偶像”成为了产业、成为了以“粉丝”为生的职业,颜值、人气、流量,是贴在他们身上的重要标签,业务能力则良莠不齐。
男团粉圈一直流传着一条鄙视链:“TFBOYS粉看不上NPC粉,NPC粉看不上UNINE粉和R1SE粉,UNINE粉与R1SE粉互相看不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2019年对NPC来说,是腹背受敌的一年。一方面是自身发展受限,受到了粉圈的“控诉”,另一方面是众多新锐男团迎头赶上,内外夹击。
先来看NPC源自于外部的压力,从去年到今年,相继涌现男团20余个,竞争态势愈发激烈。除了上面提到的TFBOYS、NPC、UNINE、R1SE,还有坤音四子ONER、乐华七子NEXT、TFBOYS的师弟台风少年团等男团一同瓜分着偶像产业的大蛋糕。事实上,NPC不仅面临新锐男团的分流,还走入了与其他男团高度同质化的困境。例如,NPC有3位成员与乐华七子NEXT完全重合。
再来看他们面临的“内患”:去年10月,出道半年的NPC曾被“NINEPERCENT粉丝诉求联盟”针对他们“出道半年无团体作品、团综《百分九少年》被无故推迟以及团队合体时间少”进行控诉。又过去10个月,NPC发了唯一一张团体专辑《TOTHENINES》,上了打歌节目,开了专辑分享会,举办了演唱会,领了奖……但团综《百分九少年》依然没有安排上,NPC一周年依然没有官方活动,成员各忙各的,大有“单飞不解散”的趋势。
与NPC岌岌可危的情况相比,火箭少女在2019年可谓如鱼得水。究其原因,客观来说,目前还没有竞争力相当的女团出现。其次,火箭少女诞生前,最为人所知的女团莫过于SNH48,如今这个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却解散重组了,偶像摇身变主播,既助力了火箭少女的一枝独秀,也加速了她们的危机意识。
从过去一年的数据可以看到,火箭少女在资源和话题度上确实碾压其他偶像女团。出道13个月,推出了2张团体专辑《撞》《立风》,举办了4场见面会,穿梭于各大时装周,还有专属团综《火箭少女101研究所》、真人秀《横冲直撞20岁》,音乐同样出圈了,《卡路里》《Light》唱遍大街小巷。
热度、代言、时尚、综艺NPC领先,火箭少女影视略胜一筹
如果只看参加活动频次和音乐作品还不足以证明NPC和火箭少女的发展实力,微博粉丝数是他们人气、热度甚至是“带货能力”最直观的表达,从微博数据中可以看到,粉丝数量级超过2000万的头部偶像分别是蔡徐坤、孟美岐、吴宣仪,粉丝数量在1000万与2000万区间内的队员,NPC占了6席,火箭少女占了2席,总体而言,火箭少女的微博“圈粉力”不如NPC。
对于团队中每一个人来说,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不尽相同,所以即便在限定期也各自有“小算盘”。有人专注做音乐、有人拍电影、有人拍电视剧、有人上综艺。因此,我们通过品牌资源、杂志、综艺和影视数据,来看看两个团队和单个成员在过去一年的成绩。
首先来看品牌代言情况: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成为众多企业营销的基石、交易的前提,甚至是盈利的核心,而偶像的光环效应成为流量聚焦及引流的“渠道”之一。对于偶像来说,品牌代言象征了个人形象、时尚品味以及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NPC共拿下了3个团体代言,火箭少女共拿下了5个团体代言。其中,品牌代言数量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朱正廷12个、杨超越8个、陈立农7个。值得关注的是,NPC九人中每人至少拿到了5个代言,而火箭少女的代言资源集中在头部队员,杨超越、孟美岐、吴宣仪在个人资源上碾压同队,杨芸晴拿下一个代言,剩下7位“颗粒无收”。代言数量其实与公众知名度有很大关系,品牌更倾向于找国民度高的,如果出不了圈,很难成为广告主的香饽饽。
时尚资源被视作商业价值的体现,它只看重艺人的号召力,并不在乎你的业务能力是否好,只要有影响力、转化率,时尚圈就会认可你。NPC和火箭少女自成团以来出席了多场时尚活动和拍了不少时尚杂志。从团体来看,两家在杂志封面数量上基本持平。而从个人来看,男团这边蔡徐坤一人拿下9个封面,女团这边并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男团除了王琳凯之外都拿到了个人封面,女团还有6位队员“虚位以待”。
综艺方面,NPC的团综《百分九少年》虽然尚处于“催更”状态,除队长蔡徐坤因合约问题未加盟综艺作品外,其他成员均有综艺傍身。其中,黄明昊、朱正廷、范丞丞分别参加了6档、4档、4档节目。就节目类型而言,8位少年在厨房旅行、经营对抗、恋爱观察类真人秀中排列组合,来回切换。但整体水花不大,也没能让作品出圈。
在这个“男团忙着下厨房”的时代,女团则争相“大冒险”,火箭少女除了全团参与《横冲直撞20岁》外,孟美岐、吴宣仪、杨超越、杨芸晴、傅菁都有自己的综艺。其中,杨超越一人连上3部综艺,毫无疑问的C位担当。与品牌代言、时尚资源境况相同的是,火箭少女目前尚有6位队员无综艺通告。
不过,综艺只是曝光的窗口之一,是否拥有综艺感和能否在节目中展现出超群的业务能力才是其维系热度和口碑的关键所在,就比如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火箭少女101车祸现场#,虽是热点话题也是不可磨灭的黑点。今年暑期刚出道一年的孟美岐就担纲《明日之子之水晶时代》星推官,以后辈的身份点评前辈,也备受争议,很多人质疑她“没资历”。
国内影视资源才是维系偶像人气的主要途径,综艺只是维持曝光量,王一博和肖战凭借《陈情令》“出圈”、人气更上一层楼便是最好的例证。在跨界影视的征途上,女团明显比男团更具优势:杨超越一人包揽《长安诺》《将夜2》《极限17:羽你同行》《仲夏满天星》,涵盖古装、偶像、爱情、运动竞技等题材。孟美岐主演的《诛仙》电影已经定档,她还有《蓝色生死恋》《舞所不能》《初恋的滋味》《极限S》等多部剧集资源。吴宣仪已官宣的作品有《斗罗大陆》,和刚刚爆红的肖战合作重量级大IP.
相比之下,男团们的影视资源就有些乏善可陈,陈立农有电影《春江花月夜》,范丞丞有剧集《灵域》,朱正廷有剧集《急先锋》。对NPC来说,如何补齐影视短板是当前最大的挑战。因为对于偶像出身的他们来说,最终的发展道路都将走向商业价值最大、生命周期最长、娱乐圈地位最稳定的影视剧艺人。也就是说,他们在以团体形式出道、演出,是积蓄自身潜能的一种方式,在偶像的生命周期中,参演影视剧并留下好角色是他们能否飞升圈中“常青树”的关键王牌。
赏味期限短暂,限定团更需“风物长宜放眼量”
2018年两场声势浩大的偶像养成节目,本质上依然是经纪公司与平台的抱团取暖。如今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偶像制造工厂逐渐壮大,但国内打歌节目灵光乍现、缺乏持续曝光度,加上原生公司和运营平台之间不断博弈,导致NPC与火箭少女并没有足够的演出资源来吸纳这个庞大的粉丝市场,这群年轻的爱豆如何维持人气,还需要市场、平台、粉丝、经纪公司合力而为。
在NPC与火箭少女诞生之前,偶像产业面临着发展瓶颈:作品不能突破圈层,缺乏本土化的运营模式等,经过2018年的勇敢尝试,NPC与火箭少女打通了国内偶像团体的运营链条,整合了音乐、造型、粉丝运营、产品运营等环节和资源,让“偶像元年”旗帜迎风飘扬,重塑了偶像产业链。
与此同时,在内容垂直化、受众圈层化的当下,NPC与火箭少女也面临着两难:一方面,在音乐市场快餐化、抖音化的氛围中,粉丝或许愿意给爱豆一些容错率,让他们积攒能量慢慢成长;另一方面,大众严苛的标准,会给本来就不被看好的新生偶像们,一波又一波冲击。如何击破圈层次元壁,偶像产业的出圈方法论还需要从业人士进一步探究。
不可忽略的是,从我们整理的每个团员这一年来获得的各项资源分布来看,目前NPC与火箭少女内部成员超级明星效应正在加剧,这一现象在偶像产业高度发达的日韩男团女团中同样存在。这也与社会学上讲的“二八定律”不谋而合:成员中20%的队员占据着80%的资源和公众注意力,这在火箭少女中切割得尤为明显,难怪各家粉丝时有争锋。
从客观方面讲,偶像女团的运营和发展本就比男团更为困难,因为追星的大部分是女性,男团更加能吸引女性粉丝的注意力,很多女性粉丝愿意为自己偶像花钱,女团就不同,很多女性对女团比较严苛,而且喜欢女团的男性粉丝很少会为其花钱。
从主观方面讲,男女团的运营战略,也与运营公司的经验以及提供的资源、投入的财力有着莫大关系。NPC由爱豆世纪运营,爱奇艺持股占比55%,虽有优质平台资源和制作经验,但仍因无团综、合体时间被少被诟病。不过,公司在保证团体发展的同时,保留每个人的辨识度,实现个人和团体的良性互动和发展。而火箭少女则由哇唧唧哇、海南周天娱乐有限公司运营。哇唧唧哇背后推手是龙丹妮,虽在成团48天时陷入“三人脱团危机”,共享经纪的模式备受质疑,但火箭少女除杨超越、孟美岐等热度较高外,团员个人缺少亮点,还需要靠团队整体来拓宽市场、保持组合热度。
偶像产业不断扩大的赛道,以及对产业迭代速度加快的主动变革,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前年有“嘻哈”,去年是“偶像”,今年变成乐队的“夏天”。变化就是这么快,窗口期就是这么短。对于偶像团队来说,如何进行长期品牌塑造很关键,如何加强“团魂”的建设也很重要,如何逃脱同质化桎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样箭在弦上。对于团队中的个人而言,是埋头苦干做音乐?还是轻轻松松赚快钱?看似不同的选择,实则命运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