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回首高考北京卷20年,你曾经做过哪套题?
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 2024-05-30 10:58

2004年北京市迈出了高考全科目自主命题的第一步,现如今北京高考自主命题已成为全国的标杆,多种新题型被其他省市吸收借鉴,多项原题被编写进全国教材……这20年里北京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1、高考试题变了

“这次考的竟然是转校生积极竞选学生会主席的语段场景,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日前,2024年北京市高考第二次英语听说考试举行,走出考场的一七一中学高三学生第一时间跟老师王茜分享她的感受。

听着她的感慨,王茜也不由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彼时,北京高考英语听力中“说”的能力并非学习备考重点;而从2021年起,英语试卷在上机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说”的考查。这种变化让学生突破试卷这张“纸”的限制,把知识说出来、用出来。

又如2004年历史考题“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要求学生参照范例,介绍事件,回答问题;而2023年的考题“致敬!致远舰!”则是要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考证,探索历史真相。题目逐渐要求考生融会贯通历史知识,运用内化的知识对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和论证。

再以物理学科为例,同样是考查“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2015年的考题,是要学生用细线、铁锁等物品,利用工具测量重力加速度,试题给出测量方法,考查学生基于实验原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到了2022年,同个知识点的考题变成了要求学生利用水龙头滴水的情境,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方案,考查的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的高阶能力。

题目“近”了,考法“活”了,教师们教学的方向也随之变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研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张帅认为,独具特色的试题引导一线教学积极创设情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局面,让学生体验到在实践和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学科能力的快乐。

与此同时,高考试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

比如,2020年考题以北京冬奥色彩系统为背景、2022考题以精巧高雅的传统诗词游戏飞花令为情境……都意在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增强民族自信,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北京试题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考查有机融入试题,市教委鼓励各校开展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学校里缤纷多彩的相关课程火热推出。

命题改革与课程改革整体实施已形成合力。

2、北京特色有了

2004年,参加北京高考的学生发现,考题中出现了“北京人北京事儿”。当年的文综卷第37题,要求考生填写一个发生在近代北京的历史事件。

此后,命题专家们通过选用具有北京地域特点的素材体现北京市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反映北京这座城市的基本精神、文化积淀和发展脉动,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试题风格。

从2006年高考语文卷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到2021年地理试题中的老“动批”蝶变“金科新区”,再到2022年地理试题中的“北京奥运遗产”,2023年政治试题“北京中轴线文化申遗”,“北京特质”愈加明显。

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工作负责人表示,北京命题不仅有地区特色,更多的是体现了高质量的命题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张扬。北京特色是站在培养人的高位置上,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点上来把握北京的命题方向。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表示,四个中心建设的底层是为她提供人才。考试命题要培养学生民族情感、道路自信和国家意识;要准确把握双减政策的大减法、小加法,加强对科技、传统文化、体美劳的考查,以适应北京市四个中心的建设。

2017年作文题目“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说纽带”,2018年作文题目“在祖国的发展中成长”“绿水青山图”,2023年作文题目“论生逢其时”“续航”等,立足“国家民族”和“个人生活”, 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

2019年文学作品阅读《北京的“大”与“深”》,引导学生感知北京的城市文化精神;2022年文学作品阅读《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引导学生体会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2022年历史试题中有4道题分别考查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文化,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22年高考试题关注科技与社会,物理卷和化学卷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授课活动为情境创设问题;生物卷聚焦“智能炸弹”治疗肿瘤作用的机制、“基因工程鱼”等主题。

从考出北京特色到服务首都发展、形成首都特色,探索中的北京高考命题步履不停,试题紧密贴合首都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引导培育出符合首都发展的人才。

3、教学方式改了

从近年来的北京高考物理试卷中不难发现,绝大部分试题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或相关内容。

根据分值统计,2018年,直接源于教材的试题占试卷总分近75%;2016、2017和2019年,直接源于教材的试题均占试卷总分近70%。

这些试题或源于教材中的正文,或源于教材中的习题。试题并不是一味地从教材“复制粘贴”,通过设问角度的灵活多变,对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刘松伟表示,现在的一线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从教材中选材,重视对教材内容的二次深度加工,并变革教学方式,利用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

2009年,北京高考化学卷首次出现探究性题目: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试题以验证和探究相结合的实验为主题,以教材中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为主线,将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观察、辨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判断和推理实验结果等科学探究过程贯穿于整道试题中。

自开始命制探究性试题至今,题目依然在逐步改进。在形式上,题目逐渐多元化,出现了案例分析、实验设计、真实问题解决等多种题型;情境创设中,探究性试题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北京市第二中学化学教师杨晓琳表示,一些学校探索问题驱动学习,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寻找答案,自主建构认知;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项目来探究问题,学生主动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慢慢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023年,北京高考生物第20题是一道材料学习题,来自真实科研项目的论文,要求考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对材料所给的新知识深度概括,有效考查了学生在陌生情境中提取核心信息、抓住本质规律、知识迁移、灵活创新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材料学习题所考查的自主学习等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关注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同时也是大学项目式研究、调研等学习活动的基础。

大学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更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和整合的能力以及系统和精确的表述能力,而在北京高考题目中充分体现了对这些能力的考查。高考题的考查模式又会引发中学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从北京高考自主命题至今,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二十年的探索前行,让考试的功能从选拔工具转变为全面育人的载体;让教与考的关系从猜与被猜转变为双向促进、双向提升;让考核标准从“考知识”到“考能力”再到“考素养”。

北京高考自主命题时间轴

2002年-2004年

从全国卷到北京卷的软着陆

200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向教育部报送《关于我市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高考“考试科目试行我市单独命题方式”的申请。

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北京市单独试卷命题。

2004年3月,教育部出台“统一考试,分省命题”政策,北京市在原有三个科目的基础上,增加文、理科综合试卷的命题任务,实现全科目自主命题。

2005年-2013年

北京特色的探索与成型

北京高考命题开始思考和探索怎样形成“北京特色”,北京人、北京事进入考卷。

2010年,新课程推动高考改革,多个学科对试卷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深化能力立意命题思想,北京试卷日益成熟。

2014年-2019年

考试内容改革深化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北京高考命题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四个突出,四个考出来”命题理念,即突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出来;突出主干知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把实践能力能力考出来;突出北京学生的特点,把创新精神考出来。

2020年 至今

考试命题从“能力立意”发展为“素养立意”

2020年,北京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省市开始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数学卷不分文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单科成卷。以文理分科的命题模式宣告结束。

面对这巨大的变化,北京高考命题组自2017年起即着手准备,进行等级分数转换、试卷结构调整、新题型研发、素养立意命题等研究和测试。考试命题从“能力立意”发展为“素养利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人才是强国的基石,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正是出题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赋予了人才更多的成长可能。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2024年高考历史(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10
2024年高考题“上新”!有啥不一样?
新华社 2024-06-10
2024年高考化学(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10
北京高考物理卷近半数情境来源于教材正文或课后练习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9
2024年高考英语(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