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零废弃循环小院”的绿色低碳新启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2 07:36

一个月,一家子能产生多少垃圾?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七条13号院居民李洪盛夫妇的答案是5小桶、约15斤,相比以前减量83%,进步肉眼可见,令人欣慰。去年10月,东城区前门街道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和专业社工帮助下,试点打造首个“零废弃循环小院”,运行几个月以来,这个胡同人家过上了“零废弃”生活。(4月21日《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事实上,“零废弃循环小院”不光实现了垃圾大幅减量,更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比如,花池里PVC管搭起了“蚯蚓塔”,蚯蚓钻进管内,‘吃’烂菜叶子、鸡蛋壳,吐出有机肥料;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来浇花养鱼;廊架上安装了3个太阳能灯,晚上自动感应点亮小院;自家种的丝瓜晒干后做成抹布,并和街坊四邻分享……显然,该小院在垃圾资源化方面,成效显著,成果喜人。

“零废弃循环小院”美丽又环保,引人向往。正如李洪盛所说,零废弃生活几个月,我们老两口都已经成了习惯,有了天然的肥料、雨水,有了植物、花鸟虫鱼,我家小院越来越原生态。这说明,在政府和居民的双向奔赴下,“零废弃循环”的好习惯渐成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绿色低碳生活便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打造“零废弃循环小院”,不仅美化了“景观”,优化了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绿色低碳理念的传播。零废弃不是不产生垃圾,而是从源头减量,最大程度减少垃圾,并让可回收物最大程度利用起来。事实表明,选择“零废弃循环”,并不等于要过“苦行僧”般的日子,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对环境更友善的决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全可以实现“零废弃循环”与美好生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前门街道试点打造首个“零废弃循环小院”,看似一件小事,但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要“致广大而尽精微”,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善作善成,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进而,以点带面、聚沙成塔,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强大力量,不断掀起低碳生活热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零废弃循环小院” 不仅以可感、可见的方式,向社会传递了绿色正能量,也是赓续艰苦奋斗精神,抑奢尚俭的生动实践,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值得点赞。期待其他地方学习借鉴前门街道等地的经验做法,以打造“零废弃循环小院”“零废弃循环家庭”等为抓手,引导广大居民从源头减少垃圾、循环利用旧物。实现上述目标,还需政府出台相关激励保障政策。如实行“以奖代补”措施、把参与“零废弃循环”情况作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的加分项,等等,以激发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让绿色低碳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低碳环保,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从家庭做起、从日常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养成绿色低碳习惯,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北京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文/威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垃圾分类宣讲进校园,学子践行绿色低碳新风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2
“源头减量 循环利用”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大兴西红门镇星海学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点“废”成金,畅通低碳循环
人民日报 2024-06-11
顺义一社区内藏着生态堆肥屋 推动绿色低碳友好“新”体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入选“2023年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