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9.30”烈士纪念日 一起读读《何建明红色三部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30 22:09

今天是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大有书局推出的《何建明红色三部曲》,收入了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著名作家何建明的《忠诚与背叛》《革命者》和《雨花台》三部重要红色革命题材作品,谨以此书献给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

本次由大有书局集结出版的《何建明红色三部曲》,生动再现了重庆红岩、上海龙华、南京雨花台三处纪念地所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聚焦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杀人魔窟、阴湿黑暗的死角中迸射出的共产党人最耀眼的党性与人性的光辉,涉及革命烈士多达千人,其内容丰富而精彩,堪称“文学革命恢宏史”。

参观重庆红岩纪念馆深受震撼 写出《忠诚与背叛》

何建明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谈及创作这三部作品的缘起时称,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期间,他生平第一次参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深受震撼,颠覆了他以前看《红岩》小说的那种固有认知和印象。“我在纪念馆里看到的真实的红岩故事,远远超过小说里的红岩故事。在我看来,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小说,完成了好人跟坏人斗争的故事,但是真实的红岩故事复杂性、尖锐性、深刻度远远超过了小说本身。”

何建明称,他在重庆走访时,通过大量新解密的史料及历史细节,对幸存下来的革命者及其后代的采访,真实再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地下党在重庆解放前夕艰苦卓绝的战斗,生动而真实地诠释了“忠诚与背叛”这一宏大命题。这里面包括了甫志高被捕后,经不住敌人严刑拷打而招供,出卖中共地下党组织后,是如何遭狱友的唾弃后悔悟,最终他还是被国民党枪杀,叛徒得不到好下场的结局,由此体现了人性在党性面前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忠诚与背叛》一经出版便在全党和全国掀起了“红色党史的阅读热潮”,成为全党、全军“忠诚教育”的重点推荐读物,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改编成多个新版的“红岩”故事题材影视作品。

让革命烈士“鲜活”起来 《雨花台》邓中夏事迹长达4万字

写完了《忠诚与背叛》,何建明将目光投向南京雨花台。“从红岩这个点,到雨花台这个更大的面,这里面故事斗争的复杂性、党史的宽阔度也增加了我写作的难度。”何建明称,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地所埋葬的烈士人数及身份要比“红岩”烈士多得多和重要得多,为此,他在《雨花台》里所写到的烈士就多达300余人,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历史人物1000多人,这在他40余年的创作中从未有过。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雨花台》这本书里,何建明在第一章用了长达46页4万字的篇幅来写革命烈士邓中夏。他称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邓中夏事迹太过简单刻板化,他要在这本书里写出有血有肉,又有思想情感的邓中夏。比如,出身有钱人家,风华正茂、皮鞋擦得铮亮的邓中夏是如何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在北大学生救国会上激情演讲,徐悲鸿又是如何将邓中夏的这一精神状态通过绘画形式在《国民》杂志上作为封面图予以呈现;还有邓中夏原来是一大代表,为什么没有出席党的一大,在这期间他在忙什么,他是怎样安排毛泽东、董必武等党代表的住处的等等。

“其实当时邓中夏有更大的事要做,他为筹备建党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抽烟抽得满身都是烟灰,根本顾不得讲究自己的形象了,他呕心沥血地奋战在建党第一线。”何建明说道。他还在书中写了邓中夏遭王明贬职,一个月只拿8块大洋在上海艰难生存的处境,即便这样,邓中夏也没有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后来他被叛徒出卖,蒋介石派手下和他谈判,称只要签个字,就能做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但是邓中夏面对这名利诱惑毫不动心,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执行枪决前一天,还在监狱给狱友们上党课。

在何建明看来,想要让党史和革命史“立”起来,“活”起来,就得让邓中夏这样的历史人物故事更加鲜活,更接地气。在不违反历史真实性原则的情况下,通过报告文学这样一种题材,对他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让当下的读者与他有亲近感,触摸感,从而同情共鸣,抵达人们内心深处共有的情感和灵魂。

寻找中共建党初心和使命 聚集上海写出《革命者》

就这样,通过《雨花台》里一个个前赴后继的革命英雄事迹,何建明开始寻找这背后的初心使命,由此完成了《革命者》这本书。他将目光聚焦在上海,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建党的初心,除了推翻旧的统治,还要建立新社会,为劳苦大众谋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者》序中,何建明以第二人称“你”的叙事手法来写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北平参加开国大典后,从《大公报》上获悉在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工作的儿子黄竞武与十几名员工为了阻止国民党将领汤恩伯将国库内的最后一批黄金偷运到台湾,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黄炎培追随大半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梦想就这样破碎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却让他获得了重生,他被推举为政务院首任副总理,开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还是黄炎培的70寿辰,他悲喜交加,写下了一首长诗。”何建明称,他观察到这一细节,并将这首长诗引用进文章内,同时动用电影文学手法来叙写黄炎培此次时刻的心理活动。

十年磨三剑,何建明怀着党史和革命史的深厚感情和兴趣,花费大量时间,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当事人和专家,走遍了中共革命斗争地,发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推出了《何建明红色三部曲》,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在艰苦卓绝的年代为了信仰而英勇牺牲的悲壮故事。让革命史“立体”起来,让英雄人物“鲜活”起来,让红色好故事在读者内心“生出根”来,这是何建明在红色题材纪实文学创作中的思考和探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2024“雨花·清明祭”特别活动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
扬子晚报 2024-04-05
纪实文学作品《炼狱》北京研讨会举行 何建明:息烽集中营的故事,是红岩精神的前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8
《品味书香》年终品读会举办 午歌、乔叶、何建明、石一枫四位作家分享创作感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30
“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首场巡展走进北大红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30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 北京市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举办清明主题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