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魏明伦| “他自己的坚守和主张,不附庸,也不追求形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8 20:07

“我和魏明伦老先生十多年没有联系了。他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积累’两个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戏剧评论家梧桐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多年前,在他与魏老的数次交往中,曾聊过魏老的《易胆大》《巴山秀才》及《潘金莲》《变脸》等多部作品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巧思?魏老只告诉他两个字,“积累”。对此梧桐结合工作实际领悟了良久,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对积累的沉淀与消化,很难成为一个有品格的剧作家。

微信图片_20240528195345.jpg

有自己的坚守和主张,不会去附庸

梧桐还告诉记者,魏老于2004年到2009年担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的时候,大多时间在四川成都那边。他们在学会的一些业务交流需要通过打电话来完成。作为一个学术社团,那个时候是中国戏剧文学会苦苦坚守地一个阶段。“跟魏老师电话交流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学会的长远发展很挂心,尤其是记挂着全国各地基层会员们的生存状态。经常提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搞一些活动来凝心聚力。”

在交往中,梧桐还发现魏老在人文历史及艺术观方面,都有他自己的坚守和主张。在剧本选材方面,不会去附庸,也不会去追求一些形式。他只是做自己感兴趣的,有艺术感觉的题材。“这一点我觉得现在看来尤其重要,就是提示当下的年轻编剧,搞创作不要太功利。看看魏老作为剧作家,他的剧本量和现在的一些高产编剧比起来并不算多,但是基本上每一部都有剧作家的灵魂,都有剧作家的思考,对社会、对历史的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剧作家必须坚守的底线。”梧桐说道。

剧本要“台上可演,案头可读”

对于剧本创作,魏明伦生前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个戏曲作者,既要谙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外文学书籍有广泛的涉猎,又要有舞台实践经验,掌握戏曲艺术规律,写剧本才会比较顺手。”对于现代戏如何突破传统形式的表达,魏明伦也有自己的看法:“现代戏的‘戏曲化’,是强调运用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段,而戏曲的‘现代化’是强调时代特征,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现代戏的整体价值观要长久,才会具有生命力。”

魏明伦写戏,追求剧本的文学性,要求剧本“台上可演,案头可读,要在‘两可’之间。” 他曾以元代经典《西厢记》《牡丹亭》、现代名剧《雷雨》等剧目为例,强调“剧本的文学价值是可读的。”2002年,魏明伦的川剧《变脸》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

魏明伦热爱川剧,他曾说,“川剧与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我像儿时扮演过的聂郎,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5月28日上午,魏明伦的儿子魏来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父亲在病床上还一直想再写一部戏,写个跟四川麻将相关的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