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水走,过了桥,吃菱角,还有水蟑螂,治尿床。”莞城始于唐宋,繁盛至今,始终保持着自古以来的城市发展脉络。
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打造多元共生的活力引擎、宜居宜业宜游的历史街区典范,今年6月,“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开工。作为“东莞记忆”首开区重要建设项目之一——东莞文化广场建设也于10月7日全面启动。
古城复兴是个国际性的挑战。未来,“东莞记忆”首开区将如何打造?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近日,东莞记忆项目总设计师——万科集团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道出其设计理念:“古城真正的复兴,就是能承载真实的生活,即让真实的生活回归。”
四方面着手助力古城复兴
设计者对东莞莞城的复兴将从4方面着手,分别是“整理干净”“注入活力”“显露历史”“感受未来”。
首先让城墙遗址变成公园。在重要的节点,如东、西、南、北4个城门重点刻画,让历史在空间里重现,让时光的边界被唤醒,变成现在生活的日常。
第二,复明山洲河、到涌、阮涌,让城市兴盛的水路关系重现。莞城是因水而兴,城市是沿着水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前的水是交通,是物流。现在的水是生态,是公共空间。未来的水是记忆的载体和诗意的生活。
第三,将城市里的人文记忆串起一段历史之境。老埠头、可园、却金亭、旨亭街、容庚的故事,各类老字号的故事,县衙旧址,还有“市桥春涨”。古城的复兴会从这里开始,项目首开区总规划用地面积25.8公顷,涉及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迎恩门城墙纪念公园,莞城桥至振华路景观慢行综合提升,F型街区改造与活化,珊洲河滨水文化带重塑和园文化展示区建设以及整体环境、交通、市政等综合提升。
未来的莞城不仅仅是历史的怀念,它会是干净整洁的,它也是生态绿色的,它是欣欣向荣的,安居乐业的,它是老人的家园,也是青年的乐土。老城的复兴是真实的生活,诚实而愉快。此外,它是复古的,也是创新的;它是岭南的,也是国际的;它不仅是空间上的改造,也会是内容上的升级;它将引入时下最红的本土潮牌,还有留存下来的当地老字号,让经典与新潮共生。
让莞城水景记忆重现
城市记忆的碎片如同散落的珍珠,亟须被串联。由此,“东莞记忆”项目应运而生。
“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涵盖了迎恩门、骑楼街、珊洲河等重要历史文化要素,建设内容包括迎恩门城墙纪念公园、莞城桥—振华路步行综合提升、F型街区改造及周边环境提升、珊洲河滨水文化带活化、和园文化展示区建设、道路改造工程、整体市政改造项目等。项目试图让千年古城被激活、被感知,恢复因水而生、滨水而兴的城市格局,让真实的生活回归。
依托阮涌和珊洲河的水运优势,明洪武时期迎恩门外逐渐形成多处墟市。至清中后期开始“成行成市”,珊洲河沿岸出现密集的河岸商埠,形成“城外十二坊”。清末民初,东莞县城西、北部的街巷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完整的商业贸易体系,尤以阮涌和珊洲河之间的街巷最为发达。然而,随着工业向农村转移,阮涌等大大小小的河道鱼塘由水变陆,珊洲河这一莞城曾经商贸水运的经济总动脉,也开始走向没落。
出门见水,是很多老莞人记忆里的城市面貌。“东莞记忆”项目尊重城水共生的历史格局,让城市兴盛的水陆关系重现。近期对珊洲河东段暗渠进行揭盖复涌,远期到涌全段复涌,让水系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打造兼顾水安全与水文化的滨水公共活力带。对于已消失且无法修复的历史水系,通过景观设计予以纪念。例如,珊洲河一带将被打造成滨水文化带,行人于珊洲河畔或慢行或停留,可以遥想当年摇着小艇做买卖的水乡人,珊洲桥边人声鼎沸,赶圩时莞人如织。改造后的珊洲河河畔将成为尺度宜人的滨水空间。人们在潺潺之间,唤醒莞城水景记忆,遇见理想诗意生活。如,因阮姓居民聚居水岸而得名的“阮涌”——现在的阮涌路——将在街道上以浅浅的水渠、绿荫,结合街道历史地刻的方式,纪念这处曾经的重要河道,唤醒对城市水脉的记忆。
让骑楼重新活化利用
作为“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的改造与活化,框定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阮涌路这四条骑楼街,是对明清时期以来“城外十二坊”商贸繁荣生生不息的纪念。
典型近代骑楼街屋立面分底部柱廊、屋身、顶部檐口与山花三部分,但每个时期骑楼建筑立面构成和建筑性格都不一样。近代的商业骑楼的装饰主要集中在山花与前廊,图案繁复,外廊与阳台形成的立面凹凸虚实;人民公社时期则形成对称的三开间立面,以开间尺度及虚实变化凸出心间;改革开放后还出现了水平长窗、转角阳台。
历史层层叠叠,骑楼成为现存记忆连续体。针对骑楼的立面改造,是既审慎又突破的。无论在修缮材料还是修缮思路上,都既不保留残状,也不追求簇新,而是尊重老城记忆,为历史年轮增添新生的印记。改造后的骑楼将用空间表达时间,展现自近代至现当代的完整历史,“立新”而不“破旧”,新旧共生塑造街道风貌。
“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1979年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换句话说,建筑基本的行为是了解场所的“使命”。因此,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东莞记忆”不仅看见建筑的斑驳,更想从历史中找寻和留存老莞城内在的生活美学。
剥开古城的肌理,会发现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街区上的骑楼,造就了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联结。“下铺上居”、并肩交错的传统空间格局里,一间间老字号承载着老莞人的往事记忆。旧时的市井生活在舌尖流转,绵延的烟火气息于光影中氤氲。
结合中兴路等街区未来的业态规划,将这些传统尽可能保留,并植入新玩法。那些看似寻常的铺面、味道、身影,互有人情往来,各自承载乡愁。
文/刘满元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