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警官,感谢你,现在小杰已经安顿下来,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好好教育他,不会再走歪路了!”11月2日下午,镇江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科学研究所三室主任王禹收到一条短信。
一看号码归属地“贵州六盘水”,王禹终于放下心头的石头。
400多万份数据,查无所获
“1名被判11年的刑满释放人员回来了,但始终拒绝透露身份,不愿与外界交流,回归社会难度极大。能不能做一个DNA比对,找一找他的亲人,通过亲情做好感召工作?”8月19日,王禹接到镇江丹徒警方的紧急求助,拿着丹徒送来的检材,走进实验室。
在获得DNA数据后,王禹又马不停蹄登录江苏省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入行17年、作为全国第八批刑事科技青年人才的他,自然驾轻就熟。但20来分钟过去,查找400多万份数据,查无所获。“没办法,我们只能进全国数据库比对了,这个库有点大,5400多万数据吧。”面对战友,王禹笑了起来,“不要看数据量大,其实比对不复杂,只要方法得当,也就是二三十分钟!”
反复比对,8个小时闭门不出
真正考验“火眼金睛”的时候是当天下午两点,接到任务5个多小时后,王禹知道自己到了啃“硬骨头”的关口了。“从全国库中初步选出染色体特征相符的57条数据,对其中每一条都要进行特征比对,这个才是体现高手水平的时候!”刑科所教导员朱新菊介绍,作为公安部刑侦局第二届刑事技术“双十计划”攻关创新大赛优秀奖获得者的王禹,多年实践不仅积累下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有着一套独特的破题“秘诀”。
反复调整容差上限和匹配下限进行比对,“每条数据我起码要比对60个以上的特征,相似点越多,比中的可能性越大!”王禹说。
“啊,不对!”“差不多,靠近了。”“应该是他,再比比!”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的王禹,将近8个小时闭门不出,五六分钟过眼一条数据,六七秒一个特征,丝丝入扣,全然不觉天色已晚。
在一旁等待的丹徒民警们知道背后的不易。“小杰(化名)于2014年犯案,一直不肯交代真实身份。服刑期间,监狱方面也曾多次查找比对,一直没有结果。他8月刑满释放,回到丹徒,还是不肯讲,我们只好紧急救援了!”
当事人离开14年后终于回家
“比中了两条数据,分别是……”打开实验室的门,望着一脸疲惫而浅笑的王禹,大伙知道有结果了。
当天晚上,警方通过王禹明确的线索,与贵州六盘水警方取得联系。很快,电话那头,传来小杰家人的阵阵哭泣与叹息:“十四年了,小杰和家里闹矛盾,自己跑了出来,一直没有消息……”
但迟来14年的亲情,却一时没能融化小杰心头的坚冰。其后,王禹配合当地警方,共同做好小杰的劝解工作。“20多个失散家庭,通过我的努力实现了团圆,也有很多故事,和小杰说说,挺管用。”平时话不多的王禹,那几天,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在王禹和他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面对远道来镇江接他回家的叔叔,小杰终于叫了声“叔!”
“不要骂他,一定要教育好、照顾好!”临行前,王禹对小杰的叔叔多次叮咛。
每年收案1000余起,7000多份检材,“为225起重大案件提供关键破案线索375条!王禹是镇江刑警忠诚、奉献、钻研、敬业精神的突出代表!”镇江市局刑警支队政委郦旭东,这样评价他的手下“大将”。
文/万凌云 何志斌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