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 | 校招重视“第一学历”是歧视还是择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8 14:24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第一学历是我这辈子永远的痛。”“高考欠下的债可能要用一生去还。”秋季校园招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不少“出师不利”的应届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有985、211甚至清华北大等名校的研究生学历,却因本科学校没那么出色而屡屡被拒。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现象,有人认为是歧视,有人认为是择优。但吐槽自己遭遇“第一学历歧视”的毕业生,在网申阶段被拒的基本都是一线城市薪酬待遇好、知名度较高的优质单位。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只不过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第一学历”成求职路上的“污点” ?

本科就读于二本的杨同学,大学时努力学习并通过考研进入某计算机学科排名靠前的211。今年秋招,他在网络投递简历时没有填写本科学校,几家企业的人力询问得知后,热情明显减退,之后也没了下文。

杨同学在谈到现在境况时有一种无力感,称自己尽管一直在努力,但本科学历已经无法改变。他表示高考成绩虽然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学习能力,但这种“集训”式的成绩是否就说明可以胜任专业工作还值得商榷。他自认为计算机能力还算不错,同学们碰到问题很多都会来请教自己。

读者杨女士的女儿小玲当初高考成绩也能上一些211学校,但因为“死磕”金融专业,最终选择了北京一所非211的财经院校。小玲本科期间成绩优秀,本来可以保研本校,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考上了TOP2(清华或北大)的金融专业研究生。读研期间,小玲曾在多家知名券商、投行实习,然而找工作时却很不顺利,至今没有收到任何OFFER(录取通知),一些金融机构甚至连笔试机会都没给她。相比之下,那些本科就是本校或其他985的研究生同学,有人已经手握好几份OFFER。

杨女士为女儿感到十分委屈。这些年来女儿的努力她全看在眼里,女儿的成绩和实习表现也毫不逊于那些本科就是好学校的同学。她想不通“为什么用人单位要这么卡第一学历,这样为难小玲这样上进努力的年轻人?”

在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网友也分享了与杨同学和小玲类似的遭遇。网友晒出截图称自己虽然是C9(9所中国知名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浙大等)研究生,但在应聘上海某500强企业管培生时,被告知“第一学历需要C9”,而自己211本科只能“以后有其他合适岗位再推”。这个帖子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评论区最高赞感慨道“第一学历不是学历而是污点”。

还有网友称自己从专科自考本科后又攻读了研究生,但求职时咨询了三个互联网和家电公司,均遭到拒绝。当进一步询问时,得到“看第一学历”的回复。他表示,专科学历似乎成了自己的“前科”。

部分单位招聘要求明确第一学历

尽管互联网上不少毕业生都在吐槽自己的“第一学历”被歧视,但北青报记者发现,在招聘公告中对本科学校有明确要求的单位总体来看并不算多。

比如,一家毕业生们趋之若鹜的著名券商,其校招信息里对应聘者的要求只是研究生或本科学历;一家薪酬领先的股份行北京分行,对技术岗位管培生的要求是硕士及以上学历,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毕业证及学位证。

不过,不论是求职者还是人力部门都很清楚,招聘公告里没有提具体要求,是因为在简历提交后还可以进行学历筛选。

小刘本科毕业于双非(非985、211)一本,在英国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求职。尽管投出了超过50份简历,但绝大部分都倒在了简历和面试阶段。他告诉北青报记者,硕士同班且实习经历相似,本科毕业于211的同学收到了某证券公司的面试邀请,但自己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机会。小刘分析了自己和同学的差异,认为这家公司应该筛选了第一学历,“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是这么做的”。

还有知名投行员工表示,最近几年新招的同事基本都是一路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学校国内以“清北复交”为主,国外都是常青藤级别。虽然公司招聘要求里没有明示,但最后的结果就是如此。

当然,也有一些单位在招聘信息里就会对第一学历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某著名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技术类岗位要求“海内外院校2024届毕业生,第一学历211以上”;有知名律师事务所要求“第一学历完成于985/211高校”;某重点中学在招聘中称毕业生要求为985或211师范类大学硕士研究生,但“第一学历要求为211大学及以上”,还有金融机构在招聘实习时就直接在招聘启示中标明“第一学历:国内顶尖985大学或全球QS50”。当然,这些单位基本都处于行业头部地位,是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心心向往的理想目标。

谁遭遇了“第一学历歧视”?

北青报记者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控诉”自己遭受“第一学历”歧视的基本都是研究生毕业院校明显优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通常的配置是:硕博研究生毕业于985、211,但本科院校名不见经传;或者研究生毕业于985头部学校,本科只是普通211;也有人是从专科一路拼到名校硕士甚至博士。而那些研究生和本科毕业学校差距不大的毕业生,无论学校好坏,对这一现象相对“无感”。

“他们的委屈是可以理解的。”北京某知名高校工作的方老师表示,自己的一些学生就是从小地方的普通学校拼命考研,甚至考了好几年才进入了京城名校。在考研考博阶段,他们付出了很多,认为自己终于可以跟那些本科就是名校的同学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所以有了更高的期望值。他们认为,用人单位应该按最高学历一视同仁,如果只看第一学历,就是抹杀了他们这些年的努力,对他们很不公平。事实上,其中一些人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也的确不逊于那些本科名校的同学,甚至更优秀。

重视“第一学历”是歧视还是择优?

在最近的报道中,一些受访专家认为,企业招聘时注重第一学历涉嫌就业歧视,侵害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杨雅云认为,第一学历既不是法定概念,也不等同于业务能力,反映的仅仅是应聘者曾经的学习经历和背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第一学历进行限制并基于刻板印象对应聘者区别对待,违反了劳动法律规定,侵害了劳动者平等就业权。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认为,第一学历歧视会产生如同法律规范类似的指引作用、预测作用,影响受歧视群体自我发展与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并产生不良价值导向——无论其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甚至造成阶层固化的现象。

但也有专业人士持不同的看法。某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李女士指出,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禁止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残疾、传染病病原携带等就业歧视,但第一学历并不在其列。在她看来,学历并非与工作本身无关的个人特征。高考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本科学校提供的资源会对青年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此外,从国内实际情况来说,高考进入名校比考研进入同样的学校,难度更大,选拔机制也更公平。

武汉大学教师、主持人陈铭曾在节目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有了第一学历偏好,才是对寒窗苦读十多载、高考考得很好的人公平,读一个好学校是回报,工作时被青睐,是他们赢得的长尾效应。

“对于那些寒窗苦读数十载考上985/211的学生,他们有些举全家之力只为了这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第一学历偏好对他们来说,再公平不过。”陈铭说。

“企业看第一学历,其实是在择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指出,企业绕过第二学历去看第一学历本科是什么学校,往往是硕士、博士学历接近的情况下,做进一步选择。虽然一次考试不能呈现出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企业不可能通过三个月、半年去慢慢考察一个人的真正能力,只能在简历筛选、面试这短短几小时中,从大量应聘者中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企业要找一些简便、快捷、低成本的方法,看第一学历就是一个简单好用的方法。

“被歧视”背后是期望值高?

多名人力资源业内人士和就职毕业生认为,“第一学历”之所以引起争议主要还是因为好工作相对庞大的就业需求来说还是太少。

杨同学表示,已经亲身感受到今年的就业压力比之前都要大。往年学长学姐拿到过的有吸引力的高薪职位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学校里甚至有同学在计划延期毕业来保住应届生的身份,以期待明年就业形势能够好转。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人力部门资深人士表示,前些年企业校招岗位比现在多不少,主要看最高学历,对第一学历要求并不严,最近几年应聘的毕业生明显多了,岗位有减无增,自然就要提高门槛。

北青报记者发现,吐槽自己遭遇“第一学历歧视”的毕业生,在网申阶段被拒的基本都是一线城市薪酬待遇好、知名度较高的优质单位。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只不过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些第一学历不算好但最高学历很不错的毕业生期望值普遍较高,所以心理落差也比其他毕业生要大。

秋招进行到目前,小刘投出了超过50份简历,包括不少知名金融企业,但绝大部分都倒在了简历和面试阶段。不过,他也在三次面试后收到了某地方银行北京分行的前台offer。目前获得的offer情况比小刘本科毕业求职时好一点,但仍远未达到他的预期。

小刘告诉北青报记者,银行是非常看重资源的行业,在不够熟悉的北京发展会有很大挑战,如果接下来没有拿到更理想的OFFER,应该会回到家乡河南寻找机会。

杨同学初始目标也是大厂研发部门,前一段时间部分互联网公司传出的“裁员”和“缩招”的消息同样让他感到担心。基于此,他把求职意向改为了“体制内”。考虑到房价的因素,他把家乡四川的银行当作自己的首要目标。

杨女士在社交平台“控诉”女儿遭遇的不公时,有网友在评论中提醒她“降低一下要求就行了。还有很多单位可选。”她的回答是“就是因为好不容易努力到今天,才不愿意降低期望值。要不然读这个TOP2研究生的意义在哪里?”

如何消除“第一学历”求职影响?

既然“第一学历”已无从更改,毕业生们该如何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真正实力,同时也要适当降低预期,多投简历广撒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一学历越来越不重要,公司更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作品优先将是未来大势所趋。在为自己赢得一份漂亮学历的同时,切记要提高自己的‘实用性’。”陈铭如此认为。

“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消除第一学历的烙印呢?答案是否定的。”刘远举指出,学生在读研究生、博士期间,可以为自己积累更多的成果,用能力和实力来证明自己。其次,一个人找工作也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不会一辈子一个工作,企业对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学历不会卡得那么死,工作中的成就可以证明他们的实力。

 “主要还是你投的岗位,人家985的也在跟你竞争,人家说不定跟你的科研成果一样。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录取你,是不是对他们也不公平?他们也辛苦自律了那么多年。”网友小林虽然也曾被“第一学历”拒绝,但她表示,现实就是“僧多粥少”,只能多投简历,说不定遇到一个面试官也有同样经历,会理解这种感受。

事实上,校招中有不少招考机会并不限制第一学历,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并不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上海的高先生当年高考“考砸”,本科学了不感兴趣的工科。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从双非学校考研来到了某985高校的文科专业,并在去年成功通过选调留在了上海。他目前对这个工作非常满意,认为可以发挥他从小作为班长的组织才能的特长。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实习生 张理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严禁校招“唯名校”是推动高质量就业必要之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4
985硕士因本科双非求职被拒,“第一学历”烦恼如何破解?
工人日报 2024-01-22
985硕士因本科双非求职被拒 “第一学历”烦恼如何破解?
工人日报 2024-01-22
解决“第一学历歧视”需要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青年报 2023-12-05
半两财经 | 你想当外汇储备操盘手吗?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开启校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北青快评 | 别让毕业生继续苦于“第一学历”歧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1
半两财经|六大行校招近10万人 你报名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1
“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记者调查学历歧视现象
法治日报 2023-10-20
最新评论